“《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是主人公……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痛并快乐着。”——滕肖澜

《心居》:当下上海人的小日子,大味道-LMLPHP

《心居》是作家滕肖澜的长篇小说新作,深潜于生活,道尽普通人对“小日子”的不懈热望,于纷杂日常中的极力争取。小说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常驻者,折腾半辈子落叶归根的老上海人,不想变得透明而努力上进的新上海人。小说以顾家三兄妹为代表,描摹上海人围绕房子衍生出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历经劫波,渴求更丰沛的物质生活,也不遗余力地为灵魂寻找安妥的栖居之处。作者不疾不徐、细腻软糯的行文和语言风格,正是“沪上味道”地道的注脚——这座城市和城中人不失温热的精明、无害的野心以及洇入人间烟火的妥帖。

日前,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评论家项静,滕肖澜和青年评论家陈嫣婧做客思南文学之家,分享《心居》的创作经历和阅读感受,共话这本书的沪上味道与人间烟火。

滕肖澜:希望写出真实的上海人

提到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在写作时确实没有把买房、卖房这个过程作为主要手段。我想写的是房子对不同家庭、不同圈层所造成的影响。既然要写,写当下上海人,首先希望做到真实,希望能够让包括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看过后觉得这个真的是上海,不是人们想象中似是而非的上海。“心居”是心的居所,“心”也是“新”的谐音,有家的双重意义。

薛舒:每一个角色都有追求,都是生活家

《心居》虽然以房子为切入口,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买房卖房的困境,事实上不论是新上海人还是原住民,更多的困境在于内心居所的界定——还会不会有一个大家庭让我觉得这是我的家。

在滕肖澜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追求,这很符合上海这座城市。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生活家,能说出生活的道道,他们会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生活如何不易,讲命运如何不可捉摸;用最通俗的话说出市民真理,用市民的话表达市民的追求、市民的哲学。

小说展现了属于滕肖澜的技术。书中人物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有时会导致非常态的结果出现,而滕肖澜厉害就厉害在当非常态结果出现的时候不让故事走向狗血,小说中的人物依然在用他们的人之常情去面对那些非常态的生活,面对那些曲折、挫折,大部分人还是会很坚韧地继续过生活。这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观,她的善良和体贴。

项静:亲人之间有怨有爱,好人坏人去脸谱化

小说对生活常态的挖掘细致耐读;没有漫长的历史,写一个家族,做了框架,有辨识度,在生活质地上非常真实。所谓滕肖澜书写新海派小说,我觉得新海派并非形式多新,而是更多关注当下,擦出新的切面。

很多小说会有非常明显的、尖锐的对立,好人和坏人看得特别清楚,但是好的作品、好的小说家不能这么做,好的小说会对人物有更多层次的理解。滕肖澜在小说中对极端的善恶对立所展现出的抵抗和消解,是这部小说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个部分。

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人情稠密。大家庭亲人之间有怨,为了解开疙瘩要有很多弥补,有怨也有爱。一个家庭因为一间房而出现变化,当我们对亲情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矛盾和怨念就产生了。小说家的责任就表现在这里,不是放大问题,而是给读者一个理由,同时寻找合理的方式使得这些情绪能够在小说里得到解决,这对读者也是很好的引导。

《心居》:当下上海人的小日子,大味道-LMLPHP

陈嫣婧:对人物保持适度的体贴和距离

滕肖澜作为新海派的代表作家,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一种更当下、更现实的视角和写作方式。她没有从大历史的角度切入,而是选择立足当下、关照现实,关注上海人最真实的生活,比如聚餐、买菜,买卖房子、创业、工作,在这样的生活常态当中去挖掘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妖魔化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看上去特别像所谓的上海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看上去特别不像上海人。作家对她的人物一直有很适度的体贴和距离,没有越界呈现出失控的状态,这也是长篇小说写作特别难的一个地方。

10-28 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