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路小学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张五十多年前签发的雁荡路小学毕业证承载着我美好的回忆。

雁荡路小学-LMLPHP

整理藏物时,我找出了五十多年前的雁荡路小学毕业证。如今,母校早已不复存在,连车水马龙的雁荡路也被改作步行街。唯有这张薄纸还承载着我美好的回忆。

1956年,雁荡路小学由私立改为公办后,学校分成三部,一、二部在雁荡路上,三部则在南昌路48号,前身是有红色摇篮之称的大同幼稚园旧址,毛泽东的三个儿子及恽代英、彭湃等革命前辈子女在此生活过。

1964年,我从川沙转学到“雁小”,分在一部。换了学校,旧习未改。一次,见下雨,脱鞋、卷裤,赤脚进教室。同学用本地口音取笑我道:“今朝烘杜来邪拉喔。”我对老师说,有同学采(骂)我。老师不解地说:“睬你,好哇,没人理睬,那才不好了。”说得我哭笑不得。

雁荡路全长仅300余米,学习气氛却很浓。与“雁小”二部比邻的是黄炎培、蔡元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斜对面又是建庆中学。白天,行人稀少,充耳只闻读书声。一俟放学,求知大军如开闸放水,路上立时热闹了起来。

“雁小”由里弄住宅改建而成。大小不一的教室里,坐得挤挤挨挨的,卫生室设在局促的亭子间,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不减,多次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我喜欢在二楼教室小阳台观街景,北起淮海路口的永业大楼,南至复兴公园,尽收眼底。路旁店铺不多,除老虎灶、烟纸店及饮食店外,数洁而精川菜馆和中原理发店名气最响,我进“中原”理过几次,像我这样的“板寸”发型,全套0.45元,当时属高消费了。

螺蛳壳里做道场,学校利用过道辟出了饮沙滤水区,还“挤”出前客堂作乒乓房。体育课只能占用元昌里场地了。弄堂里住着不少文艺界人士,有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扮演者齐淑芳,口技表演艺术家孙泰,作家陈村也搬来住过,这是后话。弄堂里常能听到阵阵练唱、琴声,与体育课上的欢声笑语及老师的哨声交织在一起。

同窗学友大多分住在雁荡路、南昌路及思南路一带。我的校外学习小组在淮海路长春食品商店边上的乐安坊。每次从南昌路家出发往西,途经福寿坊、园邨、上海别墅,拐进花园别墅后往里走,穿过狭窄的志丰里,就到乐安坊后弄堂。这几条相通的弄堂曾住过许多文化名人。多年后,我写《寻访巴金在上海的“家》时,走访过巴老早年住过的志丰里11号和创作《萌芽》、《砂丁》等中、短篇小说的花园别墅1号,并留影存念。相隔半个世纪,重走留有巴金足迹的小道,无比感慨。

同学马庸子个子全班最高,我们都唤他“长脚”,家住与科学会堂一墙之隔的南昌路51号,作协工作时,在花名册上看到有个叫马国亮的会员也住同一门牌号内,我当时没在意。时间久了,便知马国亮是一位作品颇丰的老作家,担任过《良友画报》等多家杂志的主编,是个出版家。他也是巴老的老友,彼此时有书信往来。巧得是,巴老不仅和马国亮是朋友,与马国亮的邻居、画家林风眠也是熟悉的朋友。林风眠在1964年赠给巴老的《鹭鸶图》至今挂在巴金故居的客厅里。

2014年,《马国亮与赵家璧》一书出版后,我见封面上署着马庸子大名,才知马国亮是他的父亲。无意间,我与马庸子也神交了一会。

有一次,在小学同学聚会上,班长黄建强告诉我,马庸子的母亲马思荪是钢琴教育家,她哥哥是马思聪。知青返城后,马庸子随父母去了美国。听后,我觉得,这样的趣事缘于“雁小”。世界确实很大,有时却又很小。

10-30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