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我乘火车在南京过长江用了一个上午。去年,我乘复兴号过长江只用了“一眨眼”的工夫。
1988年春天,我参加单位工会组织的南京二日游。去南京,一定要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因为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和公路二用桥梁,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是一座“争气桥”。
那天中午,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长江边,刚走进桥头堡公园,就看到一块竖着的木牌:今天停电。啊?!上大桥的电梯不开,怎么办?大伙议论开了。退出去从引桥那边走上去吧,势必影响到下一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根本不允许。直接上吧,那就只能从桥头堡里的台阶攀上去。我们抬头望着那直冲云霄的桥头堡,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足有十几层楼高呢,行吗?可是没有第三条路啊,大伙一合计,上!一群人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桥头堡。
顿时,桥头堡里喧闹了起来,开始还有此起彼伏的嬉闹声,渐渐地就只听到喘息声了。年轻的体力好,一个劲地往上冲,很快就不见了人影。年长的渐渐体力不支,坚持着用双手抓紧栏杆,一步一个台阶继续向上攀。
我因腿疾,很快就落在队伍的最后,但我不气馁,手脚并用在桥头堡里一步一步地前行,就在我力气快用尽的时候,听到头顶上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呼声,终点离我不远了!我一下子来劲了,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当我气喘吁吁地跨出桥头堡的时候,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了,气势磅礴的长江,巍峨挺立的大桥,这是一幅多么雄伟多么壮观的画面!伙伴们忘记了所有的疲惫,尽情地欢呼起来。
我们依偎着桥栏杆,向下看,是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抬头望,耸立在桥头堡顶上的三面红旗雕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的艳丽。毕业于桥梁工程系的表哥曾经告诉我,桥头堡在桥梁建设中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而今是作为一种建筑标志。他还告诉我,当年为了高达70米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动员了全国建筑界的力量,最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决定,采用了三面红旗的方案。望着眼前的美景,我不由感慨万千,22年前我曾经路过这里,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而今它已在此屹立了整整二十年。
那是1966年,我第一次去北京,火车在南京过长江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长长的绿皮火车在下关车站被分割成四节一组,我们的车厢首先被牵引上停靠在江边的巨大的火车渡船。我好奇地向窗外张望,一条白纱一样的飘带蜿蜒向东,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长江。在我们的东面,兴建中的南京长江大桥正从两岸向江心延伸,只差两个桥墩大桥就要合龙了。当渡船载着火车驶向江北浦口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长江的宏伟气势,我盼望着大桥早日建成。
1966年去北京,火车走了整整两天三夜,而1990年我第二次去北京,乘坐京沪特快列车只用了11个小时,那天过长江,真切地体会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我刚想站起来好好看一眼长江时,火车已驶过大桥到了江北。
去年国庆节前夕,我再一次去北京,乘坐的是复兴号,全程只用了4个多小时,这次过长江真的只用了“一眨眼”的工夫。“万里长江第一桥,两岸融云天际消”,数次与长江和长江大桥亲密接触,让我倍感温馨,祖国的建设事业神速飞快,我们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