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第一周,我便正式开启了“一个人的行走”。

七夕会·雅玩|边走边拍-LMLPHP

去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思考:退休在即,我的“后职场生活”该是怎样的日常?想练字静心,但四十年没有握过毛笔的手指,会否忐忑?也想与书为伴,却担忧整日闷在小小的书房,心里偶尔会否长草?又或三五知己搞个烘焙习作工坊,想想也很难坚持……

那天午后,按照惯常,绕着上海体育场健走,忽然豁然开了窍——行走,看风景,拍照,岂不是一举三得的美事?这两年,邬达克热度不减,其中有名气的几十幢建筑,挨个儿走一遍也是不错的主意。于是,退休后的第一周便正式开启了我的“一个人的行走”。

行走,不是随心所欲、无目地散漫地走,按照“处女座”的个性,非得隆重地搞出许多物事,比如:首先要确定每次行走的主题,邬达克建筑、衡复文化风貌区、陕西北路名人旧居、愚园路老房子,都是可以慢慢走、细细品的;再则,要设计行走线路,交通工具须得是便利、低碳,然后就是靠双脚狠狠刷步了;其三,事先做足功课,了解该地区的人文历史背景,不至于到了目的地还雾里看花地懵懂着,辜负了大好的景致。

每次行走完毕,到家时已是十分疲累,但回家作业必须完成!趁着记忆鲜活,记录下此番行走的小小心得,再附上美照,洋洋洒洒上千字,顺手发个微信朋友圈,这个,对自己是个记录,对朋友则是喜悦的分享。

因为疫情,年后的两个月都窝在家里,舞文弄墨作“文人状”。待到五月,儿子回来过暑假,说日子单调,干脆跟着你出去走走吧。这个正中下怀,遂重新恢复每周一次的行走,只是将“一个人的行走”,瞬时演变成了“携子同行”而已。那个土生土长的90后,本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第一次走进百年前的上海,一遍遍地触摸着斑驳的石墙、一趟趟地追随着先贤的脚印,方觉这个城市既熟悉又陌生,时而惊奇,时而感慨,时而沉浸,时而盎然。

与90后的行走“约会”,从每周一次,自然而然地增长为两次、三次,而行走的目的地,也开始有了变化,不再拘泥于历史踪迹,而更多地着眼于本埠新的地标、新的崛起。上海的黄浦江滨江岸线已经贯通,杨浦的沉稳、黄浦的绚烂、徐汇的清朗,都是各有看点。从复兴岛至徐浦大桥,整个滨江岸线,我们用了五次才全部走完,沿着滨江行走,是一件很惬意、很享受的事,心境亦会如江水般明朗起来。

因为爱发微信朋友圈,所以我行走的事,也引发了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初夏时,小半年没有聚会的各位亲,都快憋出“相思病”了,忽一日,微信群A有人提议,说室内聚餐忌讳多多,何不跟着李老师一起出去行走呢,于是呼啦啦全体响应,成就了吴淞炮台公园野餐及健走之行。第一次呼朋唤友行走收获满满,而此后的发展更是迅雷不及掩耳,微信群B、C、D、E,纷纷开始行动起来,组团去佘山的、去青浦的都有,更是创意无极限地想出了一个个有趣的行走方案,开始了一场市内、郊外的短程“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的微信朋友圈,顿时活色生香了起来,恍若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金桂的馥郁香气了。

11-01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