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居民的一片期待中,第四届保利叶之林“小小音乐会”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拉开帷幕。钢琴、古筝、阮、电吉他纷纷亮相,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孩子们的指尖流淌出来。优美动听的音乐就像阳光和雨露,不仅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让在场的成年人为之感动和赞叹。

从伴随着“怨气”入住到大家齐心协力办小小音乐会,这个小区是怎么做到的?-LMLPHP

图说:小小音乐会古筝表演。大场镇供图

保利叶之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卢燕华还清晰地记得2017年夏天举办第一届音乐会时的场景。在前期近2个月的宣传动员下,14名孩子拉着他们的父母,弹着钢琴,办了一个温馨的小型家庭音乐会。人不算多,但对当时的卢燕华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里的不少住户可是伴着“怨气”住进这个社区的。从伴随着“怨气”入住到大家齐心协力办小小音乐会,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区矛盾的突破口在哪?社区治理的主线是什么?

保利叶之林是宝山区大场镇北部的纯商品住宅小区,一二三期共1570户居民,2016年入户至今已成形为容纳5800人的大型居住社区。由于当年房屋交付时沟通不畅产生的一些矛盾,不少居民从入住起便是有“怨气”的。而众所周知,小区里平时大事小事“一箩筐”,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文明养宠、楼道安全、小区卫生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家实实在在的参与。

如何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努力让每一位叶之林居民都觉得住在这里是件幸福的事,成为了党支部班子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终于,通过跟居民的深入沟通和对细节的关注,还有对居民在“社区通”、业主群里的聊天,大家发现“育儿”是居民讨论得最多也是最热烈的话题。

想法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关键还是抓住需求

由于小区“家门口”的配套设施还未成熟,丰富和完善小区“屋里厢”育儿资源的念头在卢燕华脑海中萌生。经过班子的研究讨论,大家都觉得可行。然而一开始并不顺利。好不容易请了外面知名机构的老师来教孩子们写字画画,但是大家似乎并不“买账”,不少人认为:“不就是兴趣班吗,到处都是。”相比专业机构,这样的活动确实没有优势。在跟一位家长聊天时,对方表示,现在孩子上了不少课,一起玩时间少了。这给了卢燕华很大的启发:请外面的老师不如让居民自己来更有参与感。说做就做,最先被“盯上”的是来社区“双报到”的党员,他们中有学校教师、音乐爱好者,先把他们请出来,发挥专长,带着自家孩子和小区玩伴们一起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交到朋友。“小小音乐会”也就是在那时举办了第一届活动。

社区达人纷纷助力,治理能级持续提升

一传十、十传百,日子一长,周边上海大学高校的老师、心理咨询师、手工艺人也都被吸引过来,活动也从唱跳逐渐丰富为DIY绿植、非遗文化手工织布、皮影戏、音乐剧、声乐班,不断带给孩子们互动式、沉浸式的良好体验。打开家门就是社区,走进社区就是市民学校,既是孩子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每逢寒暑假,活动排期清单提前公布,孩子们根据自己兴趣,提前领取名额,学期结束在社会实践表上填上收获与快乐。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对社区事务有更多参与、探索、思考,搭建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平台。

从伴随着“怨气”入住到大家齐心协力办小小音乐会,这个小区是怎么做到的?-LMLPHP

图说:跳蚤市场棉花糖制作。大场镇供图

家住保利叶之林的郑女士是一名全职太太,4年前生完二胎后,更多精力放在照顾两个孩子和家庭上。但是在带娃之余,她还是一名自由公益人,深耕融入叶之林社区多年,对于小区的变化,她是真真切切的观察者和实实在在的经历者。有感于卢燕华和居民区干部们的努力,郑女士在自己的自媒体上,以“郑家姑娘”署名写了多篇家里娃娃们参与社区亲子活动的记录文章。在她的眼中,现在的社区干部早已撕去了“七大姑八大姨”“居委大妈”的标签,更多的就是像卢燕华这样“走路带风”、“有想法有干劲”、“有鲜明的边界意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36.7℃的温暖”等许许多多新的标签,而每个标签都是不断提升当前社区治理水平所需的重要品质和特征,考验着新时代下社区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有了居民区党支部这个“领头羊”,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带给保利叶之林的变化是让人欣喜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增进了,大家都愿意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事务,社区自治水平更高了,居民住在这里有了幸福的感觉,大家也都倍感珍惜。对此,卢燕华也非常欣慰:“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居民一直是关注着社区的点滴,我们的努力都看在眼里;另一方面也说明,社区能人不少,挖掘凝聚他们的力量,能够带来很多惊喜!”

11-02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