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严肃的艺术家尊重历史,注重细节,尽量还原历史的本真。

历史的细节-LMLPHP

陈坚创作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这些年重大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其中表现的一些历史的细节可以一说。

2004年底第十届全国美展结束时,《人民日报》在12月5日发表了对这届美展的述评,并刊登了四幅获奖作品,其中有陈坚创作的巨幅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作品以1945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为题材,画长6米,画面上有何应钦、冈村宁次等真实的历史人物200多个,场面庄严肃穆。200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作品题材重大、气势恢宏,用写实手法再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历史时刻,因此获这届美展金奖。

画面背景正中是英美中苏四大战胜国的国旗,两边各有七面其他战胜国的国旗,我看报纸时偶然发现右起第六的加拿大国旗好像画错了,画面上的旗帜虽然是悬垂着,但明显看出是枫叶旗,而我印象中加拿大以前的国旗不是现在的枫叶旗。

小时候我家有一本1954年的《世界知识手册》,书中的铜版纸插页上有各国国旗的图片。那时候世界知识出版社每年出一本《世界知识手册》,向那年月国际信息不多的中国读者介绍世界各国的概况。后来更名为《各国概况》,仍每年出版。20世纪50年代非洲很多国家还没有独立,各国国旗的图片比现在少得多,少年时代的我很喜欢这本厚书,最爱看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国旗,好看的图案都记得住,还记得一些比较特殊的国旗。我曾问爸爸,一些国家不是英国,为什么国旗左上都是米字旗?爸爸告诉我:“这些是英联邦国家,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以各种形式独立,但仍然与英国有密切联系。”这些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几个太平洋岛国,还有加拿大,只不过其他国家国旗其余部分是蓝底,加拿大却是红底,是特殊中的特殊,所以一直有印象。

我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人民日报》美术版的编辑,他立即找人到加拿大大使馆查证,得知加拿大国旗的演变过程:英国北美殖民地时期用与英国一样的米字旗;1867年成为加拿大自治领后即用左上约四分之一是米字旗,其余为红色的国旗,不过右边红色中间有一盾形小图案。加拿大1926年获得外交独立,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国旗上的盾形及上面的图形在1922年和1957年有两次变更,但左上的米字旗都没有改变。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决定要改用新国旗,在征集的设计方案中选定了枫叶旗,1964年12月议会通过国旗法案,并于翌年2月15日在首都渥太华举行新国旗的升旗仪式。

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加拿大应该用的是1922年之后的国旗而不是枫叶旗。报社编辑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中国美协。画家从善如流,之后根据史料修改了作品。2015年这幅油画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人民日报》再次刊登这幅油画并发表对这一作品的评论,这次是修改过的作品。

201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画家孙浩创作了大型油画《历史见证——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展览标签用《密苏号上投降》),也是用大场面和众多人物再现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我注意到画面上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日本外相重光葵,他穿礼服、戴礼帽、左手拿着手杖。我读过《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知道他在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中受了重伤,后来右腿截肢。史料记载,上海“一·二八”抗战后,停战谈判期间,在上海的日本军政要人决定借4月29日天长节(天皇生日)的机会,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据时任日本驻华公使的重光葵回忆,活动前一部分是“祝捷阅兵”,由日本上海占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任检阅官,后一部分是日本侨民主办的庆祝会。庆祝开始后,当日本人齐唱国歌时,朝鲜义士尹奉吉把用水壶制作的炸弹扔向主席台,日本侨领河端贞次被当场炸死,白川和重光身受重伤,还有多名日本官员受伤。重光后来在上海福民医院截肢,保住了性命。白川5月26日不治身亡。白川义则成了日寇侵华14年间日军死于中国的军衔最高的军官。

话说回来,看了孙浩先生的画,想起重光葵的书,书中说截的是右腿,画面上他左手持杖,又请教了残障人士,说一般哪条腿残哪边拄杖。是画家又画错了吗?于是我在网上找到许多历史图片,发现签字仪式上重光葵确实是左手持杖。孙浩没有错。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影片,才发现重光葵走路时是右手拄拐杖,站立时多是左手拿杖。《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篇《落日》中有这样的记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试想,带着战败的沮丧心情、拖着一条假肢爬上敌舰,他右手多半是拄累了,换换手吧。重大历史事件中重要人物的细节是不是很有趣?

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严肃的艺术家尊重历史,注重细节,尽量还原历史的本真。当然也有一类神剧胡编滥造,不值一说。

11-03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