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张大文:深入观察与浅拍画面-LMLPHP

这一首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一开头便提出问题:怎么身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呢?原来是心远地自偏了。那么,心一远地一偏,人到哪里去了?这一问,便问到了主题:心已回归于自然,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同东菊、南山、山气、飞鸟合而为一、互生默契了。因而,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已从无意注意(无需意志的努力,保留时间短)发展到有意注意(要有意志的努力,保留时间长),更发展到了有意后注意(无需意志的努力,保留时间长),习惯成自然了。此中真意,虽说欲辨已忘言,其实已经不辨地辨明了,无需言明了,如同与南山等自然界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见了似不见、不见似见了那样,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高远的意境与恬淡的风格的源头在于心理活动要发展到有意后注意的高度。

不免联想起很久以前我自己写的一首诗:

海水碧如蓝,片片似翡翠。探手水中摸,一浪打湿背。自然应无价,卵石生光辉。此中有真味,胜过觅棒棰。

那一天,我们游玩大连风景如画的棒棰岛,我只是调动了有意注意,肤浅地拍取了沐浴海水而得趣的一个画面,加上“棒棰”这个大连人给人参取的土名(又因小岛形似人参而转为岛名),便敷衍成篇,因而是出不了诗的,所谓“真味”云云,只是鹦鹉学舌。离开在有意后注意中酝酿其内涵至成熟,离开遵循生活本真之孕育乃至结晶出主题的创作规律,远得很!

11-05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