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市文联的缘分,开始于2011年。

十日谈 | 归属感从何而来-LMLPHP

当时的我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是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一名签约演员。那时候真的全凭一腔热情,只要能唱昆曲,对于艺术之外的所谓现实问题,其实思之甚少,心里想的眼里看的都只是天上的“月亮”。向我主动伸出手来,指导我解决现实生活中繁琐而细节的“六便士”问题的,就是上海市文联及其所属的、当时还叫作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的“艺联”。在“艺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的上海户口问题解决了,演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问题也解决了,我从一名逐梦海上的“沪漂”,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上海文艺工作者”。毫不夸张地说,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最初的归属感,就是文联和“艺联”带给我的。

9年时间过去了,我和艺联都在慢慢成长。我参与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评选,有幸获得了新人主角奖,还成立了自己的昆曲艺术工作室,由“小演员”变成了“当家人”。而“艺联”也完成了她的华丽“变身”,更名为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专注于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服务工作。我也非常荣幸地被选为“新艺联”的理事,有机会反哺文联对我的照拂,为上海的新文艺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是的,机会。对于艺术工作者,尤其是体制外的艺术工作者——不,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是这样——好的机会太宝贵也太难得了。而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那些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那些打开事业新局面的机会,很多都是文联带给我的。

2018年,在上海市文联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民营剧团院团长培训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民营院团“当家人”一起面对面交流,相互释疑解惑,让我受益匪浅。201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以“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为主题的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我又作为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江南文化交流团”的成员,参与其中。而团队里的很多艺术家,比如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军、李国静,越剧表演艺术家方亚芬等,都是我久仰其名、私淑已久的前辈老师,因为这次演出,我也得以近距离向他们学习、请教,那种兴奋与满足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轻易说尽的。

在奥地利的那些日子,我们吃、住、行都在一起,一路上,老师们对我非常照顾,也十分鼓励。在大巴车上我和盛小云老师聊天,她听了我的唱之后,给了我很多建议。她觉得评弹和昆曲都是发扬于苏州的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她一方面建议我应该努力把昆曲的唱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对于评弹的创新尝试。还有方亚芬老师。一次演出的后台,我的头饰忽然散架了,怎么弄也弄不好,眼看着开场在即,而年轻的我又没有半点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正在我焦虑万分的时候,方老师主动向我伸出了援手。经验丰富的她三下五除二就把头饰修整好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每次走入延安西路238号文联大院,我都仿佛感受到一种宛如亲人般的真切的温暖——文联就是我的“家”,支持着我、鼓励着我,同时也督促着我、鞭策着我,仰望着艺术的星空,轻装上阵,努力往更高远更深邃处,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

11-07 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