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家”的感情是极为特殊的,在传统文化中,对“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和追求。中国人都渴望有“家”,因为有了“家”,就有了安全感,就有了归属感,就有了无限支撑自己的力量。
当兵来到上海,业余时间追求艺术,孜孜不倦至今日二十余载。虽小有成绩,但依然渴望未来能够成为“名家”、“大家”,怎么着也得是个“专家”。
我的专业是相声、快板书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相对应的“专家级”组织自然是“曲艺家协会”;我是体制外演员,民营院团负责人,相对应的就是“新文艺群体”和“新文艺组织”。
回想当初,我有幸成为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现为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新艺联”)最早的一批会员,那是一种找到“家”的感觉,是一种“有家”的幸福和“回家”的踏实。一开始加入艺联,对我来说,最大的喜悦是,演出档次高了,这种高档次演出场次多了,得以相识的艺术家多了,未来的路宽了,心也豁亮了。后来,我更有幸第一个把组织关系转到艺联,这是全市第一个针对社会文艺工作者成立的党组织,还发展了社会文艺工作者入党。我被选为艺联党支部宣传委员,参加艺联的党组织活动。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又能配合组织为更多会员服务。这些年,参加的活动太多了,在市委宣传部党校、陈云纪念馆参加过培训班,在嘉兴南湖、平湖,参加过慰问演出。在兰心大戏院参加过艺联会员优秀剧目展演。在许多社区、部队、学校、企业、敬老院参加过下基层送欢乐、送温暖活动。
2017年,由上海市文联推荐,我参加了“中国文联首届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并被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这是多大的荣誉、多好的机遇。成名成家,需要舞台,更需要平台。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体制外文艺工作者,普普通通的民营院团负责人。当被推荐到国家级平台的时候,我的视野更宽了,胸襟更广了,责任更重了,信心更强了。这都是“家”所给予的,而且是无私地全力地给予的。这种给予的背后,是助我成大才的无私关爱,是嘱我多作奉献的殷切希望。
2018年,经上海市文联推荐报送上海市委统战部,最终获得中央统战部批准,我参加了“中央统战部第一期自由职业代表人士理论研讨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我作为上海唯一代表,认真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展示上海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形象的使命。我是上海市文联推荐的文艺工作者,要为上海文学艺术界的形象增光添彩。也是因为参加了这次培训,我成了一名统一战线的文艺战士。
我从一个拎着包跑场子的“海漂”艺人,到成为一名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新文艺群体工作者,我要感恩,我要回报。上海市文联70华诞,我相随十余年,更得到市文联和新艺联、曲协、剧协等各专家协会的培养和关爱。我由衷地想说,体制外不会没人爱,自由职业者不会漂泊,因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