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大学到读研毕业,很多时间我不是在校图书馆,就是在去校图书馆的路上,因为在图书馆里有“诗和远方”!我爱读书,不仅由于家庭几代人中有许多教师;也不只因为家中就数书最多,朋友们称作“小小图书馆”;更因为我与家附近的静安区图书馆有缘。
静安区图书馆(下称“静图”)原也是我父亲学生时代的乐园,在他进馆阅读的年代,图书馆馆舍还只有现在俗称“海关楼”(最早为“海关图书馆”)的部分,当时找书也处于“卡片”时代。我出生后至进大学前,亲历了静图的扩建:先有后大楼,再造前大楼,两楼相连后形成“综合楼”(相对于“海关楼”而言)。图书馆馆藏从“闭架”转为“开架”,读者可在书库里随意翻阅。我也经常在一排排书架中“穿梭”,在书海里自在遨游。
上世纪90年代末,静图采购了贵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作为“阿婆”迷,我兴奋不已,暑假里经常泡在馆内阅读,有时把自己也当成“波洛先生”与“马普尔小姐”的助手了。静图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高中时我和同学在这里一起查找研究性课题资料,大家都废寝忘食,但收获不小,取得优秀成果。这时的图书馆也增加了电影放映等活动。大学期间与这里有点“小别”之意,等读研毕业,我与静图的“缘分”更深了!
不少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说也许是天意,确实我通过事业单位统一考试进入静图工作,成为馆内一员。我虽还“与书为伴”,但从读者变为了馆员,多个岗位的实践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纸质书刊与电子资源共存,线下阵地和网络空间同时服务。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充,各式讲座、展览、沙龙应有尽有。邀请许多“大咖”,深受读者欢迎。静图已成为一个融收藏、借阅、活动、学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我爱阅读,也爱静图。静图的历史是上海文化兴旺发展的一个缩影;静图的变化是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欣欣向荣景象的反映;静图的发展是读者对阅读、文化需求增加的体现;静图的创新是图书馆馆员适应新时代、学习新技术,共同努力建设馆藏、热情周到服务读者、开动脑筋设计活动的结果……全民阅读、图书馆建设、文化发展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