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大陆最大的工业城市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走上了整体转型之路。上海,开始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浦东开发开放有三条基本经验,那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求,始终体现以开放改革驱动创新的发展特色。”对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从浦东的“起名之争”说起。
王战 黄尖尖 摄
【一】
叫“新区”不叫“特区”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曾遇到一个起名的问题,黄浦江东面那块土地应该叫什么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浦东,还叫经济特区吗?
“后来我们想清楚了,浦东不搞‘特区’,搞‘新区’。”曾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历次重大规划、改革项目的王战这样解释,“新区和经济特区不同,经济特区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像核聚变,而浦东是核裂变,要释放能量。”叫“新区”不叫“特区”,是基于对当时国情、市情实事求是的判断做出的决策。名称不一样,浦东也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不搞“特区”,意味着浦东开发开放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费改革的“双自改革”。“浦东采取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发展方式,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把国有和集体所有土地从无偿划拨变成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使得三十年前的一片农地变成了全世界最漂亮的一片城区。”王战说。
1992年11月20日,上海市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议开幕 来源:资料图片
与“特区”起步阶段的单向对外开放不同,浦东的开放是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事关整个上海,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发展。“今天上海要建设‘五个中心’,‘中心’的意义就是辐射……自浦东开发起,上海就有强烈的意识,要释放能量,辐射周边地区。”
在此过程中,浦东一直坚持功能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层创新”,功能创新则贯穿始终。上海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浦东的五个功能区正好分别对应这一目标:陆家嘴对应金融中心,外高桥对应贸易中心,张江对应科创中心,洋山港和浦东机场对应航运中心。浦东的发展也从未离开过科技创新。“中国人造的第一块芯片在浦东诞生,再到建设硅谷、药谷,制造大飞机、大科学装置,建设张江科学城……创新一直是浦东开放和改革的驱动力。”
“双向开放,双自改革,双层创新,就是浦东的特色。”30年一路走来,浦东从“新区”到“不是特区的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到迎来自贸新片区,一个个称呼背后,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一步试验,都在浦东这座“实验室”里落地、开花,辐射全国。
今日陆家嘴 孟雨涵 摄
【二】
每一次“化危为机”都有浦东身影
“纵观这30年,上海和国家每一次遭遇危机都会想到浦东,每一次化危为机,浦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战说。
“浦东的开发建设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一场关于‘上海何处去’的讨论中提出来的。”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方地区迅速崛起,炽烈的南风猛烈吹动着黄浦江水,上海人的失落感比任何时候都强。人们苦苦思索:上海应向何处去?
当时的上海正面临着人口拥挤、交通困难、工业集中、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而浦东是缓解和疏散老市区人口和工业的理想之地。“开发浦东就是为了解决上海城市改造的困难,带动上海未来的发展。”1987年,王战参加了上海市政府成立的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从战略、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研究开发浦东的可行性。
彼时的中国也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国际上一度对中国经济实行封锁,在这样的形势下,浦东开发成为扭转局势的重要支点。“从根本上说,开发浦东不是为了浦东本身,而是带动长江流域,解决东中西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一种大局观。”1990年4月18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出了上海浦东这张王牌,浦东的命运彻底改变。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孟雨涵 摄
“另一次危机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人激烈讨论,中国到底要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事实证明,加入WTO后的10年,恰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在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中,浦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入世’后,迫切需要专业从事WTO事务咨询和研究的机构,当时只有3个月时间,没钱也没地方,最后在浦东开发办公室旁边的4号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WTO事务中心。”此后,浦东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全球性论坛“99财富全球论坛”。“现在在中国的国际会议开得多了,但当年首个就是上海的财富论坛。”
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危机。此时,国家再次高举浦东开放旗帜,作为稳定经济压舱石的浦东,再次肩负重任。“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首次晋升至全球第三位,这对浦东自身发展来说是新机遇。在新一轮的‘化危为机’中,浦东要继续发挥领军引航作用,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今日南汇 孟雨涵 摄
【三】
东西联动,勾勒出两条优美天际线
“当年浦东开发最狭义目的,首先是带动浦西发展,解决上海城市改造困境,创造新增量,让浦西能‘喘口气’。”王战回忆,当年浦西旧城改造压力非常大,“每个五年都有500万平方米以上动拆迁任务,2000万平方米以上二级以下旧里需要改造。旧城改造中居民住在什么地方,腾挪空间需要浦东来开发。”
其次,浦东开发从功能上恢复了上海历史上远东最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过去,外贸公司、央行分行等金融机构都在外滩。浦东开发后,这个局面改了过来,新设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分设机构、生产要素市场都集聚在浦东。”外资银行进入后,又进一步提出把跨国公司总部也引入浦东。“总部经济的概念,最早就是从上海浦东破题的。”
王战指出,上海东西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西强东弱;90年代,以东带西;如今是东西联动。”上世纪80年代前,浦西中心城区不到200平方公里容纳了近千万人口。一江之隔的浦东,1990年前仅在沿江形成了厂区、商业及生活区拥挤在一块的城市化区域。
1990年开始,上海通过东部功能打造带动西部实行旧城改造,产业重组。“最明显的效应是2010年世博会前,用20年时间把浦西林立的一千多根烟囱全部拔掉,浦江两岸转换为市民休闲岸线。”
进入第三阶段“东西联动”格局,王战指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创板设立所在地上交所在浦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虹桥商务区在浦西,“三大任务一个平台”,两个在东面,两个在西面。东翼重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西翼突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全市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共享发展目标,新格局体现新理念。
“世界上大多数国际化大都市都只有一条天际线,很少有两条。”1987年,王战曾在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岸边遐想,上海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美丽的天际线?30年后,这个梦想成真了。黄浦江水蜿蜒流过外滩,流过陆家嘴金融城,形成优美的微笑曲线。它们一条连接历史,一条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