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天府之国,脱贫路上足音铿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明上的小康。四川多地结合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让文化的力量更多地释放出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甘霖雨露”。

下足“绣花”功夫 扶贫成绩连续评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截至2019年底,全省贫困县总数降至7个,贫困村降至300个,贫困人口减少至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2016—2019年,在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四年取得好成绩。

扶贫资金持续注入 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川省的脱贫攻坚得到了各方支援,包括浙江、广东两个“兄弟省”的持续帮扶。四川省扶贫资金投入持续加大,重点资金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区倾斜,攻下最后一个“铁碉堡”。同时,四川对资金量较大的地区开展了绩效评价和专项检查,以提高资金项目绩效。

2019年,19个年度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1501亿元。全省161个县入库2019年度扶贫项目10.9万个、资金总量951.4亿元,实施项目9.1万个;累计入库项目27.3万个、资金总量2716亿元。

发展优势产业 首推“五个一”帮扶模式

近年来,四川省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行“一村一品”,扩大种养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全省11501个贫困村“五个一”全覆盖。通过发展种养业、引导群众外出打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普遍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

全省累计实现303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农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纳税低保的121万贫困人口全部兜底保障。

加强精神扶贫 发挥典范引领作用

四川省重整乡村陈规陋习,建设文明新风,扎实抓好感恩奋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知恩图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不断加强精神扶贫,探索“星级激励”“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歇帮机制”等模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川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2015—2019年,评出四川省“十大扶贫爱心组织”10个,“十大扶贫好人”20人、“五一劳动奖章——脱贫攻坚类”60人、“四川脱贫榜样”150人、脱贫攻坚奖220人,先进集体50个,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

文化建设不停歇 新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文化扶贫对于贫困地区群众丰富精神文明生活、提升自我脱贫能力意义重大。四川省实施文艺精品扶贫工程、“万千百十”文学扶贫项目,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5G等新技术也在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省共建设学校110多所、卫生院(所)2000多个,修建村文化室、活动室等3000多个,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四川省已建成5G基站3.2万个,今年将超4万个,实现21个市(州)和所有县(市、区)5G网络全覆盖。

保护民族文化 走出“非遗+扶贫”致富之路

近年来,四川省非遗保护硕果累累。目前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9项、省级611项。通过非遗元素与旅游路线融合,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川省大力传承发展彝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支持凉山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5项,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1个,走出了一条“非遗+扶贫”的致富道路。

2020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小康的关键阶段,巴蜀儿女有信心、有决心,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坚决攻克彝区“壁垒”,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11-10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