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深海勇士”在这本书中这么回答-LMLPHP

图说:汪品先院士创作的《深海浅说》一书 采访对象供图

昨天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海洋科学顶尖专家、开创南海研究新纪元的“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这样回答:“因为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汪品先院士在十余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最新资料创作了《深海浅说》一书,希望能“提供一份既能获取深海知识,又能当作消闲读物看的科普材料。”全书8章31节,附图150幅,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说明海洋既不能当作聚宝盆,也不该用作垃圾桶。在学术方面,该书也力求深入浅出,多用插图,争取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里海洋因素不强,而世界上海洋、尤其是深海的知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认为“东西方在海洋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几千年的深远历史根源,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近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遭遇,还影响着学术界的思维传统和科学创新对于深层次文化层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海洋科普迫在眉睫。

汪品先院士于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他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汪院士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他是最有资格做中国海洋科普的人。

《深海浅说》一书可谓填补了中国海洋科普的空缺。它从海洋的深度探测开始,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层层深入,介绍了截至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全球大洋深部结构与成因、海洋碳循环、海洋深部生物圈、深海洋中脊与海沟的地质、流体和生命过程、现代海底金属成矿、“蛟龙号”科学深潜等;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如需要怎样的技术来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变化着的海洋是如何影响冷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甲烷屏障的、深部生物圈细菌和古菌的能量利用机制是什么、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深海的影响究竟如何等。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周力平认为:“《深海浅说》以深海研究的历史为引子,用生动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地介绍深海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深部生物圈、热液与冷泉、大洋钻探、海底地震与火山、深海矿物与生物资源……每个知识点的背后,均有众多的案例和小故事作支撑,让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堪称真正的深海‘浅’说。汪先生在这本书将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在使一般读者受益的同时,让海洋领域研究人员也能通过阅读本书而对深海获得更加全面的了解。”

据悉,“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被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11-11 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