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直播带货市场背后隐藏着一个“黑产”链条:可花钱改带货销量,增加观看人数、互动评论、点赞关注,涉及多个平台。昨日下午,抖音、快手两家平台作出回应,称将严厉打击造假行为。

对于网络数据造假,监管部门已有所关注和行动。

新民快评|给直播数据挤一挤“水分”-LMLPHP

图片来源:东方IC

上周,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杜绝刷单、刷评、炒信等失信造假行为,不得发布浮夸的直播带货“战报”虚增流量等。

而据网信上海微信公众号昨日消息,上海网信办将重拳打击4类参与网络“有偿删帖”等“黑公关”行为的账号,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人工或机器手段参与批量转发文章、诋毁攻击企业或进行恶意炒作营销、数据流量造假的“水军”账号。

网络数据造假,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很多网友恐怕都有这样的感觉:网上的数据、评价等不能完全相信。有的网店会雇人刷单、刷好评,有人成为“职业写手”,制造网红产品。去年年初,自媒体流量造假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有的“10w+”文章实际阅读量可能不到十分之一。一些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动辄获得天文数字一般的流量,其真实性也被打上问号。

数据造假的“动力”,在于流量可以“变现”。如果造假行为得不到清理和惩罚,势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导致“买数据”的有毒风气愈演愈烈。数据造假带来的流量“通货膨胀”,只会破坏诚信基础、毒害市场生态,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其他领域,都应该持续打击这种数字上的虚假繁荣。

数据造假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违法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给直播带货等领域的数据挤一挤“水分”,商家、平台和监管部门都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共同维护市场的良好生态,使相关业态在良性轨道上健康发展。

纪玉/文

11-11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