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于近期连续获得三项“重磅”突破:绘制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乳腺癌基因突变图谱,探索国人乳腺癌精准治疗靶点并在临床上成功应用;在有“最难治”乳腺癌之称的三阴性乳腺癌研究领域首次提出基于代谢特征的治疗策略;鉴定中国患者特异的胚系基因变异,证实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特异性治疗靶点的存在。近日,系列研究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代谢》、《自然通讯》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发表。

复旦肿瘤医院多项成果攻坚“最难治”乳腺癌-LMLPHP

图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系列研究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

绘制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乳腺癌基因突变图谱:

填补国人乳腺癌精准诊疗“空白”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堪称‘红颜杀手’;在上海等大城市中,已连续20余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精准肿瘤中心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国人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国人乳腺癌发病较为特殊。例如国人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有45-55岁、70-74岁两个高峰,与西方国家不同。这些差异提示探索更适合国人乳腺癌的精准方案势在必行”。

复旦肿瘤医院多项成果攻坚“最难治”乳腺癌-LMLPHP

图说:邵志敏教授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

基因突变图谱是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基础 “参考索引”。邵志敏教授团队提出从基因层面揭示国人乳腺癌的独有特征、进而探索精准治疗方案的设想。然而,国人相应图谱尚属“空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西方数据。

为突破这一“瓶颈”,基于前期研究,邵志敏教授团队筛选了484个、覆盖国内外已经公布过的与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方案高度相关的基因,形成了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目录”,并据此收集了1134例配对的乳腺癌标本和外周血标本,全面分析乳腺癌队列的基因组数据,绘制出国内首个千人乳腺癌基因变异图谱。

这也是目前最大规模的单中心中国人群乳腺癌基因突变图谱,展示了国人群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和突变频率。

该项成果于11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邵志敏教授表示,成果首次系统性揭示了中国人群乳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为全面探索中国人群乳腺癌精准治疗靶点并在临床成功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首提基于“代谢特征”的治疗策略:

完善“复旦分型”体系,揭示“最难治”乳腺癌新靶点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亚型,约占总体乳腺癌的15%。由于复发转移风险大,预后较差,且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被称为“最难治”乳腺癌。

2019年,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精准依据。

继而,邵志敏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FUTURE(未来)”的“伞形”临床研究,通过“复旦分型”的精准分类,为患者个体化施治,大大提高了难治性三阴性患者的疗效,进一步证明了该分型的有效性。

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部分三阴性乳腺癌亚型对目前的治疗策略并不敏感。邵志敏教授团队决定对这部分亚型更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优化 “复旦分型”。

不同种类的肿瘤或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亚型,代谢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混合类型的乳腺癌亚型,邵志敏教授团队尝试从肿瘤代谢的角度研究,以期发现更多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异靶点。

研究团队根据前期绘制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特征在不同样本中的确存在着较大差异。多种数据结果提示,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三种不同代谢特征的亚型。研究团队进一步根据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异性代谢特征,探索不同分型对于特定代谢抑制剂的敏感性差异,发现不同代谢特征亚型的三阴性乳腺癌对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敏感性不同。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在11月12日凌晨刊发了这项成果。邵志敏教授表示,这是国际上首次基于多维组学大数据、系统性地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特征进行的分析,创新性的从代谢角度进一步定义和优化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全新靶点,为后续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带来新希望。

锁定中国三阴性乳腺癌遗传“特有”基因:

“拨开”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迷雾”

胚系基因变异是发生在遗传细胞中的基因变异,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的致病性胚系变异与乳腺癌的“遗传”相关。进一步解析这些胚系变异的特征,有助于发现适合乳腺癌精准治疗的“靶标”。

在所有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胚系基因变异谱有所不同,且存在种族差异。但中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这也导致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迷雾重重”。

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近日刊登了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完成的一项成果。该项研究利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2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全部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中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变异的分子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望使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云开雾散”。

研究发现,中国患者中比例较高的RAD51D胚系变异会引起RAD51D蛋白较不稳定,进而导致同源重组修复缺陷。临床实践证实,存在这部分患者的肿瘤对药物PARP抑制剂较敏感,可以作为治疗靶点,有望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通讯员 江一舟 王广兆 记者 左妍

11-12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