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沙龙上,经营面点的小伙发问:面条最先由谁创造?面条趋势倡导的又是什么?问题似乎咄咄逼人,答案取向则可本元正解、多元分解、一元潮解。当然现场的反应五花八门,难以聚焦。

闲话面条-LMLPHP

相关词条在网络上千过万、目不暇接,国别、域别争论有之,有名姓、有族群表述有之。最显眼的是2005年中科院考古研究员在黄河边的考古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面条由粟制成,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一言概括,面条在中国源远流长。至于谁先发明,非提问要点,而面条趋势之问,谁独领风骚?可能才是诘问的关键。细细一想突然感悟,创业者面条营生,超越为卖而卖,寻求的是面条流行趋势中蕴含的经营理念。

人类求生中,充饥果腹,这是面条问世的初心所在。相传帕米尔高原游牧民族带来了小米,让面条有了食材的基础,汉代将面饼撕块放入汤成条,宋人又玩弄起了拉面……然后传入日本、朝鲜……其实这是全人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味求新的共同创造,相互融合的结晶。面条流派的追问,或许要解答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希冀,这才是求解的重点、难点与痛点。

上海阳春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抑或日本拉面和意大利面等,面条的制作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条与形工艺下的变化,而汤料的变革、创造,经营者的匠心,才是天下苍生口福所在、所为、所求。记得3年前,志愿团专家中的老前辈谈洪老师应桐乡政府某部门之邀,约施豪专家与我,为桐乡一批创业者“会诊”。有家名为“川石轩”的面馆,创业者介绍了在日本留学回乡后,专营面馆的缘由:小面馆开张时,消费者对日本元素的店名有些不屑。创业者说,川是面条之形,亦有川流不息之意;石是面食加工之力;轩是中华面食、江南面点、桐乡面条竞争力的文化标识。看来创业者王磊有点意思。当然,对海归开面馆创业,我并不看好,但留下一段话:“面条有形,面汤求味,面长条细有限,汤丰料盛无穷。”

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今,“川石轩”开店40家,有160多人获得就业岗位或创业当了面店小老板。电话那头的王磊说,上海专家的指点让他茅塞顿开。“川石轩”红红火火,就在潜心对汤与料的研发,无论是江南面条的汤清,还是西北面条的汤浓;无论是西南面条的麻辣,抑或域外诸如日本、意大利面的厚鲜,无不拿“汤”诱人,无不用“料”馋人,创新中追逐着“多彩”的汤与料。至于“川石轩”料何滋、汤何味?他邀请我们有机会去桐乡,并为筹划中的“面条博物馆”再次“说三道四”。

沙龙之问与创业者践行,印证出面食、面点、面条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奥妙,那每时每刻增长或培育出的各色面条吃众,正以无与伦比的庞大、浩大与强大在延伸;它缘于时代孕育着的经营者,经久不息的用心、诚心与匠心的追逐。

面条与汤料融合的鲜香、芬芳、风韵、清美、多彩、醇厚,展示的是面条文化的魅力;揭示的则是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启示的是这种追求与匠心,诠释了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初心为本,勿以善小而不为;精华为根,莫使金樽空对月,时尚为王,天生我才必有用。创业经营者寻求产品背后的理念,凸现着“同款不同物、同量不同重、同形不同式”的效果、效应与效能。你以为然否?

11-12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