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时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加快实现智能化转型,并加快促进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传统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及运作方式也在不断向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变。智能化,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智能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或孤立的设备、产品、生产者、企业等以产业链、价值链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联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正如建议提出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制造业的智能化,不仅要注重“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更要注重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制造业全链条串联起来的全面智能化。尤其是,要注重以智能化为载体,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第一,要充分认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纷纷出台了基于智能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这其中德国的工业4.0 受到了全球学界、业界以及政界的广泛关注,其主旨体现为依靠智能制造逐步提振制造业竞争力。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智能制造对于我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智能制造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整体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中,谁能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前面,谁就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二,要加快培育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智能制造业。“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个性化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本特征。各地要对照国家智能制造的相关标准,着眼于抢占智能制造发展的制高点,深入推进“智能+”,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培育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培育一定数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标杆性的智能制造企业,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以智能化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三,要强化智能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攻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还处于机械化与电气化阶段,信息技术的储备与能力不足,尤其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为此,要强化核心智能技术的研发,大力研发智能制造软件、硬件系统以及相应的集成产品。在针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关键性技术攻关方面,尤其要注重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新产品,不断提高生产智能化及自动化程度。要结合智能技术研发,制订智能行业的技术标准,提高对行业发展的控制力。

第四,要注重发挥网络技术在智能制造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快区域5G网络建设覆盖,推进企业“5G 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好地支撑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要结合物联网的应用,构建以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高度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建立与生产线、产品、设备、工艺有关的数字化模型,以此优化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要利用物联网技术,逐步完善企业智能制造相关的基础信息设施,推进智能制造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五,要强化制造业各环节的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化制造并非简单利用机器替代人工,而是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涵盖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制造业各环节,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与创新突破。在此基础上,创新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其服务于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环节,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效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快速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智能制造代表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站在新起点上,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加速制造业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由此,中国制造必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11-14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