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无锡必吃小笼。这就像苏州美食家陆文夫所言,不仅吃得好,还要“吃得到,吃得起”。

七夕会·美食 | 无锡小笼有点甜-LMLPHP

两年前去无锡,特地到王兴记吃小笼,这里小笼曾首屈一指。见过美食家沈嘉禄先生笔下上海豫园排队等吃南翔小笼的盛况,随身带了本书,做好排长队准备。想不到,那儿是立等可取,只用几分钟,就笃笃定定坐享其成了。

无锡小笼精工细作,有不破皮、不漏底,一吮满齿、味鲜不腻的特点;它的个头比南翔小笼、苏州汤包大,可以论只买。与南翔小笼相比,它最大的不同是肉馅有点甜。近年来,可能王兴记的小笼风格在往北靠,甜度降低,此举有点“添堵”。好在我的吃口比较“混乱”,甜也行,不甜、偏咸也可以。

今年9月,又去无锡吃小笼,不仅事先问清借住的太湖饭店早餐有小笼可吃,还特地跑到附近街上,在名不见经传的锡品记买小笼吃。相比太湖饭店的小笼,这儿的甜度略低,余味大致相同。当场尝了一只,感觉不错,就想买两盒半熟的带回上海。在等小笼出屉时,与店老板聊天,他说,小笼包与北宋时期的梅花包和灌汤包有传承上的渊源,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南迁,将其带入南方。现代的小笼包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府,又各自形成特色,常州味鲜,无锡味甜,上海味或介于两者之间。听其一席话,十分长知识。

对无锡小笼情有独钟,与小时候住我家隔壁的无锡裁缝有些关系。裁缝的阿姐常来小住,她曾在无锡餐饮店做过点心师,做包子的功夫,时不时用某种方式显摆一下。有次,帮我家做了整整两大笼外观很美、甜味十足的包子。我们全家一起夸奖,她却谦虚地说,比起我们无锡王兴记的小笼包,味道还差了点。那时,饥不择食的日子尚未完全过去,虽然嘴馋,却只能让耳朵过把瘾。很多年后,我家附近出现过一家店名就冠以“无锡小笼包”的餐饮店,店里不仅堂吃无锡小笼,而且有成叠的带竹编包装的小笼外卖,可惜生意不怎样,最后这家店还是关门了。有意思的是,隔了没几年,在原地居然开起了老盛昌,其汤包虽是苏州口味,但对像我这样的菜鸟来说,有点甜,味道就差不多。

听说现在无锡人大多上煕盛源吃小笼,而上海那几家专卖无锡小笼的饮食店,冠名锡缘的小笼,网上评价还行。当然,更多的解馋者,或许就直接从网上挑挑拣拣地购买小笼包了。那种饥不择食的日子,已一去不返,我更喜欢在中式的餐厅里堂吃小笼,附带一碗清清爽爽的蛋皮汤,大热天附带一杯冰冻的酸梅汤……

11-14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