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 未来医院里有医生还有科学家和工程师-LMLPHP

图说:“蓝色浦江”学术年会举行  采访对象供图

讯(记者 马亚宁)一位好医生治疗的病人有限,一项好的临床医学研究则可以帮助无数人。昨天,市科协举行的“蓝色浦江”学术年会聚焦“智慧医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会专家纷纷带来上海各大医院探索研究型医院的最新尝试和成果。未来,医院里不仅有白衣天使,还要有科学家、工程师。

汇聚全球最高医学科研水平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2019年度科研经费超过10亿美元,年均开展1200项临床试验项目。目前,国内还没有医院有如此巨额的科研投入,不过许多医院都在向研究型转型。例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搭建完善了三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原始创新平台、临床研究平台和交叉研究平台,越来越多医生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说。

据介绍,自2017年起,市九院启动临床研究型多学科团队建设,截至2019年共有临床研究型多学科团队36个,开展病例数3000多例。“开展更高水平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形成某一疾病的临床诊治新技术,提出某个疾病的国际指南和共识,引领国际治疗方向,这是很好创新机制。”近期,口腔医学领域世界顶级科学家 Maurizio S. Tonetti 教授正式受聘为院级临床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医院建有临床研究型病房,开展Ⅰ期药物临床试验和创新临床研究。

上海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 未来医院里有医生还有科学家和工程师-LMLPHP

图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介绍研究型医院的创新探索

经努力,市九院已形成较好的创新转化氛围,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迅速攀升,“九院模式”作为临床医学转化典型案例,写入了 2019 年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在专利转化方面,近几年九院转化专利56件,协议总金额达1.39亿元。临床研究项目得到广泛开展,在研注册临床研究项目 404项,其中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 113项。”

工程师走进医院,医生同时也是科学家,医工交叉,多学科交融......这也许是当代医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徐建光在演讲《中医药科技创新赋能“康养”产业发展》中指出,重大疾病、慢性病、老龄化对现代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目前,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约达3亿,高血压、脂肪肝、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对死亡率居前10位的疾病致病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对于非传染性慢病的发生,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

因此,关注全生命周期,从治已病回归“医未病”,推动着当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医药独有智慧。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这与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方式不谋而合。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西医并重、融合救治的中国策略、中国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链接:

“蓝色浦江”学术年会,创办于2006年 9月。14年来,“蓝色浦江”学术年会从科技出发,立足上海全局和区域发展的需求,探讨科技与人文、社会等交互融合,为加强市区联合、区区联动,提升中心城区科技创新能力,为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年会由黄浦区科协主办,并纳入“上海科坛”系列学术活动中。

11-19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