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各地复工复产都在努力跑出加速度,紧锣密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动改革来促进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总体来看,遭遇新冠疫情一季度的“大考”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快速恢复中展现出了充分的韧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接下来,凝心聚力,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来不得半点松懈,必须瞄准可能的风险隐患早做准备,着力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两会”召开在即,面对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各界都热切关注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围绕“六保”、“六稳”,如何实施更加精准的调控?怎样才能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期待参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凝聚共识中增强信心、共克时艰。
宏观调控的优势就在于相机抉择,及时让政策奔着问题去。当前经济运行整体上处于恢复期。同时,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只能依靠扩大内需稳住基本盘。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控主攻方向要放在抓“六稳”、促“六保”上,及时完善税费减免、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等助企纾困政策,期待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
保经济基本盘要先保市场主体。亿万市场主体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企业在员工就在,经济回升就有动力,就业就有支撑,收入与消费就可持续,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或许有人说,基层税收的压力太大,银行信贷的成本过高,但看问题要分主次、看长远,应急状态下的短期付出,如果能换来基本盘稳定,重回正轨的生产与消费将会迅速回补政府财力,信贷风险也将有效修复。因此,如何保住亿万市场主体,增强中小企业化危为机的信心,更需群策群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试行的产业链负责制很值得推广,就是选派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下沉企业一线,担任“产业长”,协调相关企业的上下游供需关系。千万不要觉得这背离所谓的“市场本意”,政府的“有形之手”就该在这时出手、积极作为、为所当为。只有保证链条不断,企业生产线才能坚持下去,相关的就业、信贷才有依托。此外在加快全面复工复产中,为保住更多就业岗位,必须抓紧实施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托底。
保市场主体的另一面是淘汰落后产能。之前“去产能”的艰难行进,在当前形势下可能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大浪淘沙,必然有些落后产能、高污染行业要在竞争中淡出,这也是实现市场出清和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政策如何托底,如何让保障措施落到每个企业、每个家庭,考验着代表委员们的智慧和技能。
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把制度优势和市场规律结合好,汇聚发展澎湃动力,我们就一定能稳住经济基本面、挺起经济基本盘,就能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实现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