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方翔/文
它虽然是稻草做的,
但它有一颗火热的心。
它虽然不能动,
但它能吓跑乌鸦。
凡事,
看上去很小,
但它却在,
这个星球上,
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发生了。
上周末,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在上海群众艺术馆,以《共治的景观人民的花园》为主题作演讲中,这首来自杨浦区某小学三年级秦同学的诗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都市的小学生,秦同学对田野生活观察如此仔细,描写如此鲜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悦来和他的团队打造的一个社区花园项目。
在上海,类似这样的项目还有不少。在今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暨全球城市论坛上首发的《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简称《报告》)中,刘悦来团队实施的“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项目,还成为唯一入选《报告》社会篇的中国案例。刘悦来表示,以社区花园为载体,以参与式社会创意为核心,推动社区营造,结合商业与公益,鼓励公众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社会创新,产生社区经济,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
今年,上海的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看来,社区花园是由不同民众一起营造的,它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方便,有活力,让每个人都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这也是社区花园这类组织营造的基因所在,旨在通过多元共治,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活力。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无疑很好地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而要更好地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则要充分调动“城市主人”的积极性,让老百姓更好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今年6月,上海市委第十一届九次全会对“人民城市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随后举行的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社区“微基建”等惠民事项要抓紧推进,早启动、快见效。
随着城市更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大拆大建成为历史,角角落落里的社区空间反而成为“新增量”。社区花园实践,让社区“微基建”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缩短到“最后一米”,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微基建”项目。
社区,是城市公共治理的“最小单元”。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也应该成为社区的主人。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很多社区原来是没有广场的,广场舞大妈们跳舞了,就有了广场。
某种意义上,在社区花园的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像“大妈们”学习,不能成为单纯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而应该主动地参与进来,打造城市中可体验的、公众参与的绿色空间,让身边的社区成为居民的诗意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