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继续改善,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市场预期呈现改善势头;投资活动和市场销售持续改善,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复工复产的扎实推进,带动了生产需求逐步好转,我们对经济持续复苏改善有信心、有底气。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于政策先行的重要之举。疫情发生后,金融信贷政策出台,社保缴费免收滞纳金、公积金可适当延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出台支持复工复产十条等等为企业在困境中“开道”。国家从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创新支持、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各领域各环节出台一大批实打实的政策,用“看得见的手”,在政策端发力,让经济社会快速“动”起来,也坚定企业共克时艰的信心。国铁集团从3月6日起至6月30日,对部分铁路货运杂费实施阶段性减半核收政策。政策先行,政企同心,众多企业纷纷驶进了发展的“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于转型升级的态势确立。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迸发出巨大活力。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云办公”“云上课”模式成为数字经济的新亮点。那些早已布局网上业务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更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线上经济”“无接触服务”等新业态的产生,都为企业开展自救、逆风而行提供了机遇。疫情中兴起和壮大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静中有动,藏着经济发展的一条“隐形”线。许多外国学者、企业和媒体认为,这些新趋势反映出,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发挥了减轻疫情影响等作用。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于中国超大的市场规模。我国长期积累形成的完备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优势在严重疫情冲击下没有受到严重伤害,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中国有着14亿人口的大市场,这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形成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双肩挑起“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重要角色,一批重点外资项目陆续签约落地。丰田将与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资兴建电动车工厂;星巴克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用于建造星巴克全球最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从某种角度来说,超大市场也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制度决策效率高、社会动员能力强、资源配置高效,这些都是疫情下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底气,也是赢得更长远未来的关键。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好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实力,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中国经济也一定能在淬炼中迎来新的辉煌。

05-16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