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的重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夏衍写出传世之作《包身工》。改革开放后,黄宗英发表名篇《小木屋》。因为种种原因,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在新世纪前后遭遇了一些新挑战新问题,写作者青黄不接,也缺少发表作品的平台。

新民艺评|说真话,写出来-LMLPHP

图说:现实题材纪实文学面临写作者青黄不接的状况 网络图

2015年春,上海市作协创办了《上海纪实》电子期刊,“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性统一与融合”。有了这个平台后,纪实文学创作队伍开始聚集,以老、中年作者为主,年轻作者的面孔也不时亮相。五年时间,不间断地在线出版了20期,累计刊出390余篇400多万字的原创纪实作品,刊发了众多当代著名作家的新作,接续了上海纪实文学创作的丰厚传统,同时还培育了上海一批有志于纪实写作的新生力量。作为办刊五年的回顾和检阅,《上海纪实》电子刊举办“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关于大赛的报道已经很多,我不再介绍,只想说说我感觉到的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创作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或者说瓶颈。  首先,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妨以我最近写的《钟鸣医生的武汉75天救治之旅》为例。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庚子年小年夜,被国家卫健委紧急召唤到武汉收治危重症病人最多的金银潭医院,他在南6楼ICU任医疗组长。当日武汉宣布封城。此时,是新冠肺炎疫情早期,他看见的是:惨烈!  “那天中午,钟鸣第一次走进南6楼医生办公室,房间里挂着一台大电视屏幕,可以看到ICU重症监护室里所有的情况。钟鸣一看惊呆了:满屏幕都是呼吸机在滴滴报警,一半以上的病人氧饱和度都低于80%。”“那么多病人同时吸氧,是平时吸氧量的10倍!管道里百分之一百的纯氧气,众多病人同时高强度吸氧,就显得不够分配了,好多病人的氧饱和度只有60至70,明显偏低。”“病房里,一位来自恩施的ICU护士,带着3位不是ICU专业的护士,照管着28位危重症病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生命随时都会逝去。”“在抢救第一个病人时,第二个病人心跳停止,在抢救第三个病人时,第四个病人心跳停止。那个晚上,又有四位病人不幸去世。”

新民艺评|说真话,写出来-LMLPHP

图说: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 资料图

这种惨烈的局面,作家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说真话,写出来,这能衬托出医者“用生命挽救生命”“与死神赛跑”的悲壮和艰难,也能显示出国家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的来之不易,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全国4万多医护驰援武汉,无一人受感染,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如果吞吞吐吐,躲躲闪闪,欲言又止,回避写惨烈,不敢写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那么,读者对悲壮和雄浑也就无法感受到。写疫情如此,写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可以举一反三。  其二,要避免“有纪实,无文学”。现实题材纪实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融合,是迅速反映时代生活的“轻骑兵”,纪实文学只比新闻报道稍稍慢一点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上海纪实》电子期刊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刊登了上海作家写的37篇原创抗疫纪实文学作品,不可谓不迅速。迅速,是优点,同时又是弱点,留给作者的思考和酝酿感情的时间少,这就要靠长期的积累和经验,靠作者艰苦深入的采访和写作时的感情融入。我的体会,现实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采访比写作艰难,采访认真扎实,掌握被写者的大量细节,写作时反而轻松自如。再以我写的《“最美的哥”吴福强》为例,因为采访到大量生动细节,我在写作时,有意像在说评话一样,从头到尾讲述吴师傅的人生故事,用细节表现人物和时代,不发一句评价,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得出结论。此文同样需要直面现实。因为此文涉及到高龄老人和重病人打车难问题,尤其是刮风下雨天打不到车。高尚善良的吴福强师傅,正是在这一点先感动了作者,继而感动了读者。  感情的融入之外,细节、语言、结构,这都涉及到文学性。文字尽可能简洁精炼也很重要。《包身工》《小木屋》都是1万余字的短篇纪实文学,却长长久久在阅读流传。脍炙人口的《哥德巴赫猜想》,篇幅也不长。再说得远些,司马迁《史记》写了那么多精彩的真实事件,写了那么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全书130篇,不过52万余字,古人在语言的精炼上,为我们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解决了直面现实和“有纪实,无文学”两大瓶颈,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前景必定光明。

05-17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