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几天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如何优化老人日常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服务场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方案传递出明确信息:当务之急,是要帮助更多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智能手机。

新民快评|老人机?学生机! 一次“改名”解决两个痛点-LMLPHP

图说:目前天猫上销量最高的“老人机”的商品介绍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打开几大网购平台,一些“长相复古”的功能机(功能相对单一的非智能手机),始终高居老人机销量榜前列。实体键盘搭配低分辨率小屏,具备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等对老人友好的特点,用起来却着实单调——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但没法刷微信、扫码支付,拍照和上网功能也如同鸡肋。

只要字体够大、铃声够响、待机够长,就会受到老人欢迎;至于丰富多彩的智能软件,他们反正也搞不清、学不会,有没有都无所谓——“老人机”的定义,被谁先入为主地关进了这么狭窄的框框里?

不要低估老年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更不能因为“懒得教”而无视那些或无助或渴望的眼神。如今的老人机市场,不缺“价廉物美”的概念,缺的是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手机和相关服务。想弥补这些短板,先从打破“老人机就是功能机”的刻板印象开始,鼓励老年人多尝试智能手机。

传统直板造型、自带机械按键的老人机,可以在其他领域找到用武之地,比如,改名为“学生机”。当一些老人还在“学用智能手机”的大门口徘徊时,许多中小学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聊微信、刷抖音、玩手游……日渐沉迷,无法自拔。父母与其送“神通广大”的智能手机,让孩子丢了好视力和专注力,不如选“返璞归真”的“学生机”,既方便联系,自己也安心。其实,不少家庭的购物车里已经出现了这类手机,不送长辈,专供孩子。

一次“改名”,应对两个痛点:老人机需要更“聪明”,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软件和服务;学生机则应更“纯粹”,让孩子们少一些诱惑。长大后,与各种智能设备和电子屏幕“缠绵”的日子长着呢,现在何必揠苗助长?

曹刚/文

11-30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