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一堂课-LMLPHP

1980年,中国作协恢复文学讲习所,按序列为第五期。这一期时间很短,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十分幸运的是听到了许多大师的讲课。其中曹禺先生讲的那堂课,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课之一。

此前不久,曹禺先生访问英国时看了歌剧《阿芒得斯》,那堂课他着重讲的是这部歌剧的观感。

《阿芒得斯》主题是庸才对天才的扼杀。宫廷音乐家阿沙利瑞作为一个平庸的音乐家,对音乐天才莫扎特,怀有浓烈而又深沉得仿佛爱情的嫉妒和恨意,演员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庸才和天才之间一场关于宽恕和嫉妒的斗争。

然而,如果仅止于此,那就只是一个平庸的嫉妒故事。高潮在于歌剧的结尾:阿沙利瑞临死时宣布——自己是莫扎特的“谋杀者”!更令人震惊的是,剧终前,主角阿沙利瑞走到台前,面对整个大厅的观众,大声问:

你们谁又不是扼杀天才的刽子手?

念出这句台词的时候,坐在讲台后面的曹禺先生自己“腾”地站起,模拟那位演员,声色俱厉,抬手指着前方。

不知其他同学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突然被人揭去了假面,暴露出了深藏的阴暗和肮脏。从小我就是那么自卑、狭隘,暗中嫉妒一切比我强的人。所以没有成为阿沙利瑞那样的“刽子手”,不过是因为不具备他的地位和权力。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焦虑、自咎、消沉、恐惧、悲哀、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憎恶、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有些人的恨根本就没有原因,他们因为平庸、天资有限、碌碌无为,于是把别人的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乃至身材、容貌和聪明才智等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都看作是对自己的侵犯。

嫉妒是七宗罪之一。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中描写的非理性嫉妒,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畅销作家被杀,凶手供认自己是一时冲动犯下了罪行,但对动机避而不谈。办案警察穷追不舍,渐渐显露的真相让他感到冰冷的寒意——罪犯心里藏着的因嫉妒而产生的对被害者的恶意,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目的。

在曹禺先生观摩的英国歌剧《阿芒得斯》中,天才莫扎特陨落了,而“谋杀”天才的阿沙利瑞也不免让人同情。见证天才的辉煌,何其有幸;生活在天才的阴影下,又何其不幸。凡夫俗子的茫然、绝望和嫉妒撕咬着他的灵魂。作为同行,他其实是最懂也最爱莫扎特的人,可惜他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嫉妒也“扼杀”了他自己。这真是一个无解的悲哀。

这悲哀,应该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多少提高一些心理承受能力。

就嫉妒者而言,许多事终非强求可得,切莫让偏执与欲望将单纯的心驰神往转化为冷酷的追名逐利。因为黑暗会吞噬一切,包括吞噬自己。

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可以容忍平凡,却不能容忍出色。越优秀的人,就越容易被嫉恨。所以,当你承受压力时,千万别让自己融入平庸。因为嫉妒,本身就是一种仰望,而被嫉妒,则是成功的标志。正因此,心理学家发现,成功者更愿意帮助那些嫉妒他们的人。因为嫉妒的人也许卑劣,但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嫉妒作为一种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种种莫名其妙的不良反应,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所以莎士比亚谆谆告诫:“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曹禺先生上的是一堂文学课,对我来说,是一堂人生课。自那以后,我虽然不敢说对别人的成就绝对不会心里酸溜溜的,但我会一再提醒自己:绝对不要贬低或非议比自己强的人,绝对不要做伤害别人、其实是伤害自己的事。

12-01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