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我们全家都是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在这里看病十几年了。今年4月,我看到一个全新的哨点诊室突然出现在门诊楼外,一开始很好奇。后来才知道,进入门诊看病先量体温,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发烧了,预检筛出来后马上送他到哨点,和其他居民区分开来看病。虽然这样做麻烦了许多,但是对每个人严格,就是对每个人的健康负责,社区的每个人都是获益者。

这一年来,我们通过家庭医生的介绍,也学到了许多公共卫生知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来疫情控制住了,看哨点诊室还是没有拆除,医生护士还是每天坐在里面,有负责的医生护士,严格的流程处置,我们来这里看病就很放心。

彭浦新村居民姚女士

这里变冷清了,上海人放心了|民生十为-LMLPHP

出示随申码,测温,进门……上午10时,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护士身穿隔离衣,把守着进门的第一道关。体温高于37.3摄氏度将被直接引导至一处独立区域——发热哨点诊室。

今年一月,新冠疫情暴发,漫长的抗疫之战一路打到了年底。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又零星散发本土新冠病例,意味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绝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全市117家发热门诊和200家发热哨点默默坚守,发挥灵敏的监测作用,为市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监测哨”冷清也不松懈

今年4月,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市首批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至今,始终保持严防态势。“这几个月,发热哨点诊室门可罗雀,好多居民问,为啥没人来看病还要医生护士坐在里头呀?我们总要强调,不懈怠、不放松!”中心主任彭德荣告诉海岸君,“从早上8时到下午4时半,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在岗。”

护士黄秀在哨点坐了一上午,没有人来,略显“寂寞”。“越是冷清,就越是让人放心。”她笑笑,冷板凳坐了很多回,心里却十分坦然。中心模拟过多次如何处置疑似病人,流程了然于心。“发热病人进门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复查体温,为他诊断。如果诊断明确就在哨点诊室治疗;如果判断下来是可疑病人,马上留观,并启动应急预案……”在这片相对独立的场地,每一个病人都有详细的接诊记录,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这三区明确划分,避免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交叉。

这里变冷清了,上海人放心了|民生十为-LMLPHP

△这几个月,发热哨点诊室门可罗雀,但医护人员毫不松懈

此前,一名家住彭浦新村的老伯前来就诊,体温37.4摄氏度,被迅速引导进入发热哨点诊室。经仔细问诊,老伯是牙痛引起发热,排除新冠疑似。老伯说,被引入哨点时心里很慌,“没想到这么规范、这么方便,我心中也安定了。”

“六不出门”杜绝交叉感染

遍布全市的发热哨点诊室,犹如公共安全的“神经末梢”,在疫情期间将监测关口进一步前移。而比社区“监测哨”更早建立并被市民所熟知的,是发热门诊。聚焦六个关键环节,配备专属CT,形成闭环管理,发热门诊不断提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这里变冷清了,上海人放心了|民生十为-LMLPHP

△瑞金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正在化验室检测采样的标本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教授介绍,瑞金医院在疫情之初就升级改建发热门诊体系,是上海第一家做到发热门诊“六不出”的大型医院,即病人首诊在发热门诊后,其相关实验室检查、肺部CT检查、取药、付费、留观、治疗等均在发热门诊解决,确保快速预警、识别疑似患者,并杜绝人员交叉感染风险。此后,上海很多医院均按统一部署推广这一做法,上海发热门诊的标准化建设经验还在全国层面推广。

坚持了10个月,这道发热防线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瑞金医院的发热门诊在一栋沿街老楼,不用进入医院大门。穿过一条长长的走道,推开玻璃门,这里人还不少,比社区哨点“热闹”。“秋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医院又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最主要的首诊地,不能放松。”护士说。更为严格的是,在发热门诊,进入其中的患者只有在完全排除疑似后才能获得一张带有日期的“出门凭证”,没证就不能离开。严谨而精细的流程,也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城市公共卫生的防疫体系。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三甲医院,都慎终如始,把防控措施细化,把整座城市的防疫网底夯实,正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意义。拥有2400多万人的上海,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疫经验,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超大城市公卫安全治理之路。

数据

上海的发热门诊已有17年历史,始于2003年SARS时期。在上海早期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是在发热门诊发现并确诊的。

上海目前共有117家发热门诊,200家发热哨点诊室。截至11月30日,发热门诊接诊102.13万人次,累计留观3.89万人次。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上海已完成发热门诊的标准化建设,扩充诊疗空间,加强人手,许多发热门诊都已经增配专用CT,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已备足隔离观察床位。

疫情之中,与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同步扩容的还有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开展检测工作,上海已有125个核酸检测机构,最大日检测能力可实现单管单人次62.1万份。

今年4月,上海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并发布“公共卫生建设20条”,对新发传染病的预警机制再度升级。上海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明确: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左妍

摄 影|徐程

12-03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