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交大赛车队设计建造的赛车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在赛道上就位,点火,踩下油门,发动机咆哮轰鸣,“人生圆满”。
从车架、车身到系统,全部自主设计制造、组装,整备质量只有178千克,每一个部件都经过精细的轻量化设计……亲手造一台方程式赛车,让它承载着梦想驰骋,上海交通大学赛车队集结着学霸,也成为未来汽车工程师的培育池。
大四的汤王豪刚刚拿到研究生推免资格,将继续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振动噪声冲击研究所继续深造。“要在交大‘续费’了。”在朋友圈调侃着,但这位卸任不久的赛车队前队长做出这个选择,多少也因为能够继续关心赛车队。
图说:上海交大赛车队 来源/记者 孙中钦 摄
汤王豪是车队的学霸之一,他是上海交大钱学森班成员,致远荣誉计划工科成员,这意味着他在本科期间经历着更强的学习压力——任何一门专业成绩85分以下就要被淘汰。但繁重的学业并没有降低他对赛车的热情。他曾组织带领赛车队设计制造SRT-19-10#内燃机方程式赛车与SRT-20-A12#电动力无人驾驶方程式,组织带领赛车队参与大学生方程式系列比赛,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优秀奖和2019年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三等奖。依托赛车研发设计工作,他发表了两篇工程索引(EI)会议论文,并获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技术论坛优秀论文”。
这支车队承载着几代交大赛车人的梦想。早在2012年,车队就完成了第一辆碳纤维单体壳赛车,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单体壳单缸机赛车。从那时开始,车队就在轻量化和燃油效率两个领域积累成果,形成特色,保持领先。
图说: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24小时年终无休的学生创新中心,赛车队的车间总是很晚熄灯 孙中钦 摄
“玩”赛车是一件特别不轻松的事,有无数挑战等待跨越,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但上海交大的赛车队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社团,队员们课业繁重,就把课余时间都投入了赛车。“赛车手是没有女朋友的。”队员们吐槽着说,交大最晚的课上到晚上八点20,赛车队的活动就从晚上8时半开始。遇到比赛临近,连续通宵是必然的,“所有时间都给了赛车,哪里还顾得上陪女朋友。”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24小时年终无休的学生创新中心,赛车队的实验室和车间总是最晚熄灯的那几间之一。
图说:前浪推后浪,这支队伍书写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孙中钦 摄
去年夏天大赛前夜,交大赛车队设计建造的新赛车终于在凌晨一时准备就绪。正搬到赛道上准备点火试车,一场瓢泼大雨倾盆而至。队员们赶紧把车搬进路边一顶帐篷,大家围着车在棚里,彼此挨着凑合着打盹。清晨5时,雨停了,顺利跑完的时候,整个校园才刚刚醒来。“痛苦且快乐吧。”校园里的备赛期已经很辛苦了,没想到赛程安排紧密,大家一天只能睡不到三小时。有一次去襄阳比赛,大家在回酒店的路上累到疯狂流泪,开车的汤王豪不得不把车停在路边休息一会儿。
图说:上海交大赛车队,左五为汤王豪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也是一年夏天,车队要造更轻的新车了。队员们就去材料工厂,向车间师傅请教。从40℃的焊接车间,到10℃的复合材料制造车间,亲手铺、亲自守,汗水换来成果——经过一个暑假的“锻造”内燃机方程式赛车与电动力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诞生!不会动手的赛车队员不是好工程师。懂理论、会设计、搞研发、能造车是几乎每一位队员在赛车队必须“打卡”经历的事,学习、创新、工程实践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路径,而这条路赛车队的“前浪”推着“后浪”一直坚持着。赛车队开发了自己的课程,有独特的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模式,也营造了大家一起努力拼、一起吃苦、一起甜的氛围。
如今,赛车队又迎来了新鲜血液。大三的刘文焯接棒队长一职,要带领赛车队继续耕耘。
图说:航空与航天学院的王润琦是上海交大赛车队的一号车手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还有一个小彩蛋,上海交大赛车队的一号车手是一位女生。来自航空与航天学院的王润琦曾有丰富的卡丁车比赛经验,每次在赛场上亮相,英姿飒爽总是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