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首席记者 陆梓华)小小一块芯片,蕴含着全球最顶尖的科技水平,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如何从基础教育阶段,就为芯片研发领域储备人才?在上海徐汇区,一所中学做出了全新探索——今天下午,位育中学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藤荟教科签约,将共同搭建生物芯片方向的科创教育项目。在高中阶段实施芯片教育,在上海尚属首创。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芯片创新实验基地,老师们第一次亲眼见识并亲手触摸了神秘的芯片制作原料硅锭,第一次知道在这个芯片的大家族里有AI芯、激光芯、超导芯、存储芯、生物芯、传感芯、硅光芯、物联芯等各种芯片,这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芯片技术是国家最高科技技术的代表,而芯片人才的培育更是迫在眉睫。”说起几个月前的一次参观经历,位育中学校长王亦群颇为感慨。
图说:多方携手启动高中芯片教育 来源/记者 陆梓华 摄
王亦群的感慨,也和科研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院朱德峰坦言,连续十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额均超过原油,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纷纷投入重金部署芯片产业,总额已过万亿。芯片产业从原材料到设计到工艺制备到行业应用,产业链长,对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要求极高,尤其是对芯片人才梯队的建设需求迫在眉睫。 然而,芯片领域涉及多门学科交叉,相关知识领域非常庞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在招收后备人才时,时常会遇到“人才荒”。一些学生在填报集成电路等相关专业时,并未对专业做过详尽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志不在此;也有一些学生刷题在行,但从小动手实践较少,面对芯片内部结构设计、芯片制作等对动手能力的挑战,就显得力不从心。
未来三年,位育中学将联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最早从事集成电路、生物芯片、硅光芯片和具备芯片全产业链布局的藤荟教科等研究机构,设计一整套芯片教育的实施方案,60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将包括芯片实验室建设、完善配套软硬件设施设备、完成芯片教育的课程课件设置及相关项目孵化和培育实施等。位育中学也将挑选出本校优秀学科带头教师,与中科院专家组共同组建全国第一支中学芯片教育导师团队。
“我们希望能把我们知道的知识,做一些下沉,真正选拔出一些有潜力的‘芯苗’,进行后续培养。”朱德峰介绍,高端芯片制备工艺复杂,对知识储备、技术操作和硬件设施要求极高,不适合作为中学芯片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科研团队决定从“生物芯片”入手,启发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芯片技术应用场景,关注生物安全领域,比如测定植物农药残留多少,测定食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和芯片基础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生活难题。
“我们希望有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芯片技术真正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展为自身的职业规划。”王亦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