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我对上海的民歌有点“情有独钟”的感觉,这或许是童年记忆耳濡目染的缘故,或许是土生土长在上海郊区的缘由。最近那首《上海谣》的沪语民歌,带着浓浓的城市气息和对以往的记忆,优美的旋律久久萦绕在我耳边……
伴随着旁白“栀子花,白兰花”“我家在上海,一代又一代”的琵琶乐曲声起,一股浓浓的带有上海特色的曲调瞬间把我带回了风情万种的老上海十里洋场,继而又带入了如今瞬息万变的城市现代生活,上海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鲜活的画面把我的思维情绪推向了不同的视角。作曲家侯小声用音乐语言,细腻地勾勒出了江南风味,在编曲、演唱的风格上又结合了流行风,以混搭融合与推进,紧跟时代的节拍,推陈出新。
有着海派文化魅力和艺术活力的上海,以往是亚洲音乐中心的“魔都”。最早的沪语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紫竹调——燕燕做媒》,以及上世纪80年代两部沪剧电视剧中的歌曲《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在哪里》。如今,沪语歌特有的腔调和题材,更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在我看来,用沪语歌曲演绎上海地域的文化面貌,展现上海这座城市不凡的艺术魅力,也是响亮的名片。吴侬沪语,温婉旋律,加之贴近生活的歌词,如今的沪语歌曲正展现着其独特的艺术功底,老上海们爱听、爱唱,也让更多的新上海人感受到了沪语的独特味道和魅力。
“十里洋场大舞台,大饼油条当早饭……”这是歌词中的新旧上海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城市变化。沪语歌曲,引发了上海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之梦。沪语歌曲,必将成为更多新上海人、小上海人喜欢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