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全球多个国家旅游业停滞不前,数百万人被隔离,超过80%的联合国世界遗产产业被关闭,不少业内人士的生计也受到了威胁。这段时间以来,人们只能宅在家中寻找文化和旅行的经验,对虚拟博物馆、线上小剧院的演出等方面的需求水涨船高。”
今天下午,2020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在虹口北外滩开幕,以“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城市文化建构新趋势”为主题,海内外专家对话围谈,埃及最高文委秘书长希沙姆·阿兹米谈到,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文化产业暴露了遭受疫情打击后的脆弱性,但也对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契机。
“线上娱乐消费如火如荼,线下传统场馆亟待复苏重启”,全球疫情影响下,城市文化旅游等产业如何逆势升级?
“今年以来,压力、阻力、活力、动力相互交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危中有机、危中寻机,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振消费,发挥消费对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通过分类引导高品质的健康生活,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谈到,沪上促进了在线文娱融屏交流等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升级、云展览的涌现和需求激增下,需要让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具备迭代发展的动力,也产生了许多高品质、高感知、新文化、新类型的文化产品。
海外不少城市也在满足更多群体的文旅需求。希沙姆·阿兹米谈到,埃及周边国家开发虚拟平台,启动了推动阿联酋文化工业化的行动计划,加速数字转型速度,把人工智能用于文化内容数字化的技术中,激发旅游业向所有人开放,提供更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孩子等家庭的多样化细分需求,拓宽市场领域。
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质和可贵风尚,也是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2020年是全球特殊的一年,在新冠疫情的考验面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联系与沟通比以往更显重要,也让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看来,疫情常态化管理的当下,需以积极姿态把握疫情给经济增长、社会治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快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回归。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互相借鉴,有助于为全人类提供心灵上的慰籍与温暖。
本届论坛采用现场研讨和远程视频连线相结合的形式,设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吸引百余嘉宾线上线下参与。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瑞士、保加利亚、奥地利等国学者和国内专家将围绕城市文化遗产传承、红色文化与人民城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与转化、新经济与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疫情时代“云文化场馆”、后疫情时代线上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空间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为未来城市文化建设提供诊断和建议,展望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
作为本届论坛的举办地,虹口区在“十四五”时期迎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2020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围绕虹口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重点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北外滩打造现代都市建设新标杆、培育虹口新经济新业态、高密度城区的文化活力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更加贴近实际的思想交流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品牌,向世界展示上海包容、开放的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业内期待,借助这一平台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新的气息,论坛的交流研讨分享各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实践,新成果,也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加强交流,互学互鉴,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动力。
据悉,2020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上海文化研究中心、虹口区融媒体中心等承办。
题图:袁婧/摄 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