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自省、道歉。
一个深陷窥私与污名泥沼的受害者以这样一种姿态出现在舆论的纷扰中。
9日,因行程轨迹中包含酒吧等场所而遭至“网暴”的成都新冠确诊病例,20岁女孩赵某通过社交平台发文,澄清自己的工作是在酒吧负责气氛和营销,表示不知祖母已确诊,“不然肯定不会出来”,并向成都市民道歉,“给大家带来的(了)麻烦,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静的生活。”
赵某何过?
对祖母感染状况不知情的描述,表明赵某没有传播病毒的主观恶意。清晰、可追溯的出行轨迹,说明她在确诊后按照相关要求配合防疫工作,使防疫部门得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根据成都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赵某在出行过程中,乘坐出租车、地铁时均有戴口罩,证明其遵守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要求。作为一个成都市民,赵某尽到了应尽的公民义务,无可指摘。
如此公民,仅因活动轨迹的“丰富”,私人信息在舆论场上近乎“裸奔”,遭至“舆论公堂”对其私德的审判。如今,赵某不得已自曝工作,以澄清为何会涉及多家酒吧。一个“网暴”受害者发声道歉,而道歉对象中可能包含有施暴者,这无疑是一场偏离焦点的舆论闹剧,在呼吁“消停”切勿失焦的同时,我们依旧要厘清一个问题。
谁该道歉?
“舆论公堂”的背后是对新冠疫情感染者的偏见。对于感染者,部分舆论习惯于预设当事人“有错”,不论真相就将感染者置于对立面。赵某日常活动所谓的“丰富性”就是这样挑动了部分人的神经:去了那么多娱乐场所,可能影响到多少人?或者,怎么没有绷弦防控的自觉性,要去那么多娱乐场所?
诚然,接连多地出现的新增本土病例为各地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了醒——防疫远未到可以松弦之时,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公民自觉性的要求。但是常态化下的自觉性,并不是对符合年轻人生活特征的日常活动进行严格的自我限制。诸如赵某行动轨迹中的商场、美甲店、麻辣烫店、酒吧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年轻人活动轨迹中的“共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经济活力和“人间烟火”。至于可能会影响到多少人,这是防疫部门通过充分的流调,及时到位的防控措施可掌控的结果,部分地区的“动态清零”也为这种结果的掌控性提供了经验和心态上的借鉴。
于此,加之赵某“不知情地被感染”、工作属性以及配合防疫工作的客观事实下,让她为病毒传播承担全部责任从而承受“网暴”是偏见,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和善意。偏见者应当反思,因偏见而对赵某进行攻击者理应道歉。
如果说偏见者有失善意,那么借此窥私而进行私德审判者则逾越了边界。姓名连个“某”字都不带、家庭住址详细到门牌号、身份证号码未打码.......这是赵某的私人信息在网络中流传的状态。对所谓私德的恶意调侃不仅让舆论“歪楼”,也逾越了道德的边界;而泄露个人信息之举更是涉嫌违法。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规也对个人泄露这类信息作出规制。目前成都公安针对“病例赵某个人隐私疑被泄露”一事已展开调查。泄露赵某个人信息者一经查清,应承担责任。这些私德“审判者”应当反省,更应道歉。
“希望大家也能理解我”——这是赵某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请不要忘记,她是一名新冠疫情的受害者,更是成都一名20岁的普通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