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遵循创作规律,从尊重编剧开始-LMLPHP

日前,“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意见的核心在于对“创作规律”的界定。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电视剧创作存在重演员、轻编剧、轻导演、轻制作甚至演员不背台词等现象。换句话说,严肃拍摄现场纪律,遵循创作规律,就是要重塑演员、导演、编剧三者之间的关系。

电视剧拍摄,本质上是讲故事。放眼中外,所有称得上经典的剧集有一个共同点——剧本好。悬疑剧扣人心弦,言情剧打动人心,伦理剧引人思考,职业剧产生共鸣,不同题材都有好故事,不同领域都有好剧本。

在剧本的框架下,导演和演员各司其职,把故事讲好、演好。演艺圈内有不少名导演、演技派,但奠定他们圈内地位的作品,无一不是好故事。相比之下,没有好剧本铺设的路,纵使老戏骨也有“翻车”的时候,这说明演技的高低必须置于剧本的范围内衡量。

在当下的电视剧、网络剧市场,桥段取代故事,套路取代剧本,并大行其道。不论人物身着古装还是西服,嘴里念的是“之乎者也”或专业术语,故事梗概大同小异,情节推进千篇一律,以至于不少剧集之间几乎只存在人脸和戏服的差异。这些剧集流入市场后,剧方在宣传上下足血本,前期精剪集锦,吊足粉丝和剧迷的胃口,播出期间买热搜、炒话题,用“高光”片段维持热度。更有甚者雇佣水军在评分网站刷榜。

集锦和桥段固然引人瞩目,“花式控评”或许也能一时迷惑旁观者,但是如此构建的剧本注定是空中楼阁,经不起观众的推敲,如此创作的剧集也必然会被历史雪藏,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所以此类剧集一经播出,口碑立刻呈现两极分化:粉丝苦苦维护明星的“努力”,不买账者则将“剧糊”的锅扣在明星身上,双方围绕演技争得不可开交。可是这样的争论并没有意义,因为演技不可能脱离剧本而独立存在。

此类剧集层出不穷,根本原因不在于明星演技,而在于以流量为主导的市场中,演员、导演、编剧的关系发生异化。自带流量的演员及其经纪公司倒逼导演按“需”拍摄,导演又迫使编剧改写剧本,致使整体故事落入俗套或支离破碎。说到底,在这些剧集的幕后,并不是演员服从导演和编剧,而是导演和编剧服务演员。

诚然,许多演员兼任导演、编剧或制片人,在拍摄现场具有多重身份,但是这种跨届必须建立在对导演、编剧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必须以剧本和呈现效果为最高诉求,而不是以流量的光环掩盖本末倒置的荒谬。

流量不是影视行业发展现状的原罪,任何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把收视率、关注度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然而依托明星的流量来换取剧集的流量,只能圈得快钱,无益于明星个人及整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唯有重新梳理拍摄现场的角色关系,以剧本为依托,再将明星的流量效应充分放大,方可实现口碑与利益最大化,也方能维护影视行业的创作规律。

12-10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