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横竖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与乡愁。所以,虽说键盘和语音输入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基于一笔一画的传统书法,从来没有真正过时。

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在当下的“书法热”中,练习书法有成为全民文化运动的态势。但是,当代的书法创作和教学往往强调技法和形式,能够领悟传统、发扬传统的人却不多。当代书法家朱天曙,将他近几年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授课的内容,整理成新著《书法答问》。全书涉及书法常识、临习指要和审美鉴赏,内容以问答形式展现,生动直观。

朱天曙梳理了历代书法理论:古代书论肇始于汉魏,经由六朝发展,奠定了古典书论的基本框架。此后经过唐代至清代的发展,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理论体系和文献积累。他认为,中国书法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形式内容和笔法体系,一方面是由此产生的审美内涵和精神世界。笔法审美成其外,人文和哲学成其内,共同构成中国书法的内涵。他将中国书法的文化理想概括为十六个字:“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

书中,朱天曙提到:“给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学员上课,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要把中国书法等同于剪纸、舞狮子等类似杂耍的技艺。拿着一支笔,行走江湖,吆喝几声就写,这实际上就降低了书法的文化品格。作为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重视传播书法的审美品格和人文品格。”

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书法作品象征着书法家的精神和人格吗?

答:书法作为人格精神象征的一种艺术,这种“象征意味”是抽象的。人们谈起书法,多由书法而论其人品,或从人品再论书法,唐代的颜真卿是个典型。宋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里曾以“鲁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来评论颜真卿其人其书。你看,欧阳修先说他的忠义,再提他的书法,重视人品与书法的关系。

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等大家也从颜真卿的书法论述其人,如苏东坡说看颜真卿的书法,“未尝不想见其风采”,多形象啊。黄庭坚也说:“我思鲁公英气,如对生面。”都突出了颜真卿书法的人格魅力。

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这样说来,假如书法家的人品不好,是个奸臣,是不是书法就不行呢?

答:书家的人品对书法的影响是通过对书法总体的审美取向的把握和偏好来显示的,体现的是艺术审美上的意义,而非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不能将史籍所载的古代书家人格和书家作品作直接的对应和评判。

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既然作品的价值和人格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么“书如其人”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答:“书者,如也”这个说法最初见于东汉许慎关于文字的讨论:“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清代的刘熙载拾得这句话,在早期书法“肇于自然”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由人复天”的“书如其人”的理论。他的《书概》中有一句有名的话:“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用了一个“如”字,把书法的精义由“物象自然”转向了“人格象征”。这种人格象征并不是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基于书家自身特殊精神气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联想,使书法具有了特殊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象征”对创作者作出直观抽象的感悟。

书家无文心必流俗,不要让书法降格成杂耍的技艺-LMLPHP

当代的书法缺失了什么呢?

答:我认为,中国书法具备四重品格:技术品格、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现在的书法创作多为技术书写。很多人技术上是没问题的,用笔的方法,作品的布局,都已经很好了,但书写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文化品格。现在有人提出了“日常书写”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对过分强调展览的一种回应。从艺术本身的规律来说,盲目跟风容易失去个体的创造性。在现代这种书法普遍职业化的时代,要学会独立思考:在技术品格之外,要努力提升书法的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

我曾应国家汉办之邀,给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学员上课,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要把中国书法等同于剪纸、舞狮子等类似杂耍的技艺。拿着一支笔,行走江湖,吆喝几声就写,这实际上就降低了书法的文化品格。作为一个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重视传播书法的审美品格和人文品格。

05-18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