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焦虑,“懂”他们是第一位的。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药方。有人可以自助,有人则需要别人关键时刻帮一把。在大学,老师和辅导员首先要当一双“聆听的耳朵”,成为一名倾听者,才能为学生指路。
随着眼下大学复学,学生陆续返校,设在学校里的心理咨询热线较之前“热”了不少。
沪上一所名校辅导员接受采访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学生今年考研失利了,情绪低落想诉苦。本来,考研年年有,“挂”了的学生也年年有,这本不算一件事儿,何况名校生也不愁出路。可学生最后吐露真言:“老师,今年考研扩招了,可我还是没考好,是不是我太差了?”老师恍然大悟:学生的“心结”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内心的落差有点大,需要安慰、重建信心。
疫情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尤其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本来做好的职业或深造计划出现了变数,可能要接受现实,甚至还要应对客观情况快速调整心理预期、学会释放压力。
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焦虑,“懂”他们是第一位的。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药方。有人可以自助,有人则需要别人关键时刻帮一把。在大学,老师和辅导员首先要当一双“聆听的耳朵”,成为一名倾听者,才能为学生指路。
学生内心的孤独感怎么化解?以成就感击败不安感
自这个春季学期启动线上教学以来,很多师生开始习惯了隔屏相见。在“云课堂”里固然可以学知识,但对很多学生来说,更多宅家时间意味着孤独,脱离集体后的游离感让人不安。过去在学校图书馆“占座”,和同学一起学习的氛围没了,闪烁智慧火花的讨论也不见了,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臻似乎看透了学生的“心”,很快想了一招:他在手机里迅速新建了好几个微信群。把自己指导的学生按照不同年级“拉”入不同的群,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家长也受邀入群。
“我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设定了‘小目标’,且设计了不同的时间表,让学生们有‘大家在一起,共同实现小目标’的成就感。因为成就感可以带来安全感,缓解学生的焦虑,顺利推进他们的学业。”
对毕业班的学生,马臻不仅为他们设定了确保顺利毕业的目标,还特别叮嘱道:“在家不要沉迷追剧、看电视,要积极找工作。”
对求职的学生,他要求每周汇报找工作进度;对研二学生,他要听他们写论文的进展;对研一学生,则要了解他们的文献阅读的情况……
教授用心良苦,不过是把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告诉学生:当你找到目标、且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增加自信,所有的不安都会消散,而成就感和获得感就是战胜焦虑的良药。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同伴互助,相互激励。”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挂职副院长董镕发现,另一种力量无形之中也有稳人心、暖人心的作用,那就是朋辈的力量。
在学校伴随线上教学而推出的“云伴学”四大行动计划中,学生除了可以按照时间预约导师接受个性化辅导、通过“云端”加入创新项目外,人气最高的是同窗一起约定、自主发起的学习活动。一起单词打卡或运动打卡,坚持21天,完成挑战,和同窗一起相互监督、促进……董镕告诉记者,这一代95后在校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分享——分享的同时,也是在分解压力。
以打卡学习为例。在各个学习群,学生们乐于每日分享打卡截图或打卡语音,加之群里还会不时给出惊喜奖励。
“这种抱团学习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学生们宅家学习的孤独,同辈教育对于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也颇有裨益。”董镕说。
如何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小事也能暖人心!
高校育人,润物细无声。疫情暴发后,如何从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们感到心里一暖,抒发因为疫情而积郁在心里的各种烦闷?沪上就有高校精彩破题。
眼下,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不管学生是否身在校园,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很多新的困难无形中生成。能不能当学生的知心人,实则对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考验。
“老师,我有一本教材在书架,上课急用,可否帮忙寄一下?”“毕业设计要开始了,我的电脑还在学校,请老师帮忙找一下吧!”“回家穿的是冬天的棉袄,这几天天气热了,可以帮忙寄几件T恤吗?”……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上海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疫情以来,辅导员高红梅成了学院100多个学生的“知心姐姐”。最近一段时间,光给学生寄快递这件事,就让她忙得团团转。原来,在家上网课的学生进入“角色”后,发现手边需要的不少东西还留在寝室里,只好向辅导员“求助”。
“到学生宿舍后,为了找到一本书或一张证书,有时候真如大海捞针,要打开手机现场直播,一边拍摄画面,一边在学生的指导下翻箱倒柜。”高红梅告诉记者,不少大三学生目前也处于关键的阶段,有的要找实习单位,有的忙着准备考研,不同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积淀的心理压力也不同。“疫情之下,及时的信息披露很重要,学生感到他们的需求、困惑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心理压力就会释放不少。”高红梅说。
“因为疫情,有的学生居家隔离了一段时间,有点焦虑;还有一些同学原本的就业、实习、出国计划被打乱了,难免恐慌、烦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郑涵一认为,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辅导员唯有先换位思考,准备一双“聆听的耳朵”,听学生们倾吐内心的感受,方能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引导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怎样的心理疏导更管用?用“心”才能制成“心灵福袋”
一代人有一代人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比起填鸭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一些新的讲座和体验活动被证明“更管用”。
怎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复学后的教学生活?有心理学者发现,睡得好,很重要。
“开学了,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怎么办?”“我最近天天晚上睡不好,有些失眠,很担心会影响开学后的学习。”……在上海理工大学,不少学生坦言,此前宅家学习经常熬夜,作息有些紊乱,返校复学后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不久前,学校心理协会专门通过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一场“晚睡强迫症”的心理讲座,帮助大家改掉熬夜坏习惯。
在复旦大学,从在线冥想、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到开设诗词与绘画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虽然学生目前尚未全部返校,但该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全天候地转动起来。很多活动很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都是高校在做实做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心理免疫力而不断筑高的心理防线。
为学生们提供心理“福袋”,科学、规范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说到最后,做好人心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在高校全覆盖铺设心理防护网的时候,这张网的温度很重要,首要的还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