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在南京城被暴行阴云笼罩的至暗时刻,那是一道点亮黑暗的白衣之光。
“父亲一直教育子女,救人这件事情是最伟大的事情,这让我也有了从医的想法。”对医生这份职业,周蓉梧倍感荣耀;作为女儿,她更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
周蓉梧的父亲名叫周纪穆,17岁以半工半读考入浙江医专,从此走上了他毕生治病救人的道路。南京大屠杀期间,当他得知外科医生威尔逊筹办难民医院正好缺人手时,便毛遂自荐,成为威尔逊的医疗助理,在难民医院度过了整整144天。
“人手实在太少,而伤病员大都是需要急救的危重病人。我们只能不分日班、夜班,也不分内科、外科,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几乎没有睡眠。”周纪穆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个特殊的难民医院出现在炼狱般的南京。面对日寇的屠刀,周纪穆和医护同行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救治了约五千名难民。
事实上,南京大屠杀期间,多位中国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为同胞带去温暖和希望。他们在史料中少有记载,但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
南京建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李文丽从小就听外婆徐淑德提起,自己曾在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当过护士。当时难民数量极多,部分伤残病人过得十分凄苦,徐淑德听说难民区急需医护人员后,就主动站出来,包扎伤口,抢救病人。
“国际安全委员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都是中国人做的,他们是比我们冒更大危险的情况下工作的。”约翰·拉贝在《拉贝日记》中写道。后来,徐淑德与拉贝的秘书陈文书结为夫妻,一起救助难民。
“当时,日军士兵四处搜捕青年妇女,青年妇女的危险性非常大。但她们不顾自身安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王卫星表示,到了1938年1月,暴行仍然在持续。许多南京之外的医护人员,毅然从江阴,从芜湖来到了南京。
在南京城被暴行阴云笼罩的至暗时刻,那是一道点亮黑暗的白衣之光。
“外婆教会了我们要心中有爱,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受徐淑德影响,女儿和外孙女都成为一名护士。今年,已有29年护理经验的李文丽主动参与抗疫工作。“危险关头不能退缩。我觉得我应该像外婆一样,有困难就上。”李文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