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消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四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入选品牌和“援鄂医疗创新服务项目”双双出炉。
第四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选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遴选后申报的品牌项目46个,经综合评议,最终产生了30个品牌。
“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选活动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办落实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第二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本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行业创建的重要内容。活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民生为根本,通过2018-2020年四轮活动共推选120个左右品牌项目,深挖医疗服务内涵,持续改善就医体验,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推进文明行业创建。
第四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重点突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探索制定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能级的创新型服务,在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信息流动,服务智能,提升就诊效率。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延伸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优化大数据运用,整合线下线上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智慧医疗服务运用场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线“电子云胶片平台”和患者自助系统,自动分流,减少排队,让前沿科技“飞入寻常诊疗中”。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构建门诊住院线上全流程的闭环服务体系,实现支付在线、流程在线、服务在线、医疗在线,有效降低患者排队频次及等候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创新口腔互联网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线上就诊、咨询、随访、科普与人文关怀等服务,做到疫情期间守“口”有责。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社区医疗管理,通过精准测压、智慧血糖、智能随访等智慧服务结合“打浦慧医疗”线上栏目,打造AI医疗服务社区。
徐汇区中心医院打造上海首家智慧医疗健康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徐汇云医院”,为患者提供智慧、多元、便捷的医疗服务。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用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让社区居民实现了线上诊疗、远程会诊、专家预约和送药上门等服务,为社区居民打造疫情期间无接触医疗服务“新”体验。
闵行区中心医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联合区急救中心打造急诊急救大平台,实现患者院前、院内救治的一体化管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大于96%。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接种”项目,市民可利用手机实现接种记录查询、线上分时预约、疫苗知识查看等,使得预防接种更安全、便捷。
华东疗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健康状况智能测、体检数据如约至、历年档案随时查、智慧干预云呵护、健康管理医生帮”等健康服务,为疗养员提供智能精准的健康管理。上海邮电医院融合远程诊疗服务与物流配送打造企业“云医务室”,解除员工就医交叉感染风险,节约往返医院时间,助力抗疫复业。
科学管理,整合资源,优化就医流程。
以现代流程管理为抓手,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条块分割,创新整合医疗资源,持续优化就医流程,广泛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在区域联动中下沉。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创新“iCARE”患者体验持续优化体系,打造集预约挂号、咨询投诉、移动医疗、流程再造、社工和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患者体验部,全力提升百姓满意度。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以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精神,创新优化脱敏治疗APP管理、联合共治、专职医护、医护讨论、医患交流、科普宣教等多维度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构筑精准防控体系,优化发热门诊布局、细化患者分类管理、完善核酸检测流程、创新人文细节管理、严格门诊监测流调,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通过构筑高效防控体系、升温人文服务、同心协力抗疫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温度的精准防控变成了打好抗疫战斗的有效武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华山抗疫品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出了优秀示范。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聚焦工作规范、网络建设、技术服务、质量督导和健康促进五大妇幼卫生能力建设,打造“生育一件事”项目,实现生育风险全程监测,母婴健康全程管理。
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1+1+1”专家-家医双签约服务模式,根据签约居民的具体情况选择上级医院的专家结对,家医-专家共同为签约居民家庭进行“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服务。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以信息化为基础打造急诊“一键启动”流程,实现患者信息实时共享,多部门联动诊断,手术快速准备,救治同步进行,有效加快病人急救反应速度。
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健康保健、养老照护、志愿服务一体化的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康养社”,推进社区医疗和社区养老深度融合。奉贤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打造“星期日名医”工程,通过优秀专家、优质技术“双下沉”推动社区实现诊疗能力、群众满意度提升“双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建立“三位一体”脑卒中康复体系,急性期三级医院治疗,稳定期医院—社区联动,出院后康复服务进家门,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人文关怀,医患互动,提升患者感受。
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人文关怀的指引和原则,发挥医务人员、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作用,关爱患者、加强沟通,探索健康科普新形式,优化患者支持服务项目,提升医疗服务的人文温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合疫情救治特点,创新负压隔离病区内人性化关怀服务流程和医务人员人文关怀形式,形成《新冠患者与医护人员人性化关怀服务标准SOP》《新冠患者临终关怀SOP》等成果,打造“全天候天方位”人文关怀服务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创新“一站式家体验”母婴健康全程管理新模式,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产科观察病房、家庭式产房等实现产妇一站式分娩,感受如家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打造分级医务社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社工援助、危机干预、支持小组、科普教育、线上咨询等服务,有效预防、缓解患儿和家属心理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创新具有中西医结合鲜明特色的现代针刺麻醉综合管理新模式,显著降低麻药使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术后康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与上海市聋人协会合作,开设“中医助聋门诊”,专门诊室专人医生,志愿者全程陪同,配合开展手语版健康科普讲座,为听障人士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新“家庭互助式心脏康复”模式,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血管病防、治、康一体化知识普及和应急处理技术培训,构建家人支持系统,既改善患者家庭亲密度,又显著降低心血管意外发生率。
杨浦区江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全-专联合”社区组团式健康教育模式,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建立专业团队,根据居民需求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受到社区百姓欢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设立“医直播——华山医院北院互联网医学科普频道”,组织院内专家团队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常见病、慢性病等健康问题开展医学科普网络直播,广泛欢迎。
上海市东方医院开设全国第一家心身医学特需病房,利用精神病学联络会诊、心理护理和社工服务“三驾马车”为患者提供整合心身医学服务,营造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医院氛围。
上海天佑医院成立“肾斗士之家”,通过医护人员、公益组织、志愿者为尿毒症患者提供多学科诊治和电话随访、评估指导、公益救助等延伸服务,显著增强患者依从度,提高治疗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第一时间组建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展开救治工作,109家医疗卫生单位参与其中,将“上海服务”“上海温度”带给武汉人民。
为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的抗疫成果,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办在全国首创“援鄂医疗创新服务项目”推选活动。活动受到系统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援鄂派出单位报送项目72个。
经专家讨论,上海援鄂前线指挥部评议,最终遴选出50个在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且具备创新元素的服务项目和举措。包括: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改造发明、减少压疮和改善创面护理的系列妙招、基于信息技术的后方支持、富有中医元素的特色诊疗、彰显人文关怀的心理援助、方便医护和患者的细节服务等,成为上海医疗服务又一个极具特色的传播品牌,尽显上海医疗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其中,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作为援鄂派出主力单位,合计报送13个创新项目,即有小巧便捷的“防护服最佳搭档小腰包”设计发明,也有着眼方舱医院整体的院感防控制度建设,创新元素无处不在,彰显疫情防控“上海实力”。
瑞金医院牵头形成5项重症新冠肺炎救治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申报“咽拭子取样防护装置”“面部防压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6项,递交医工交叉合作课题项目39项,用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市一医院立足临床“零接触”概念,创新发明5G无线听诊器、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咽拭子采集保护装置等一系列零接触诊疗设备,在提升诊疗效率和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华东医院以液体敷料与泡沫敷料双管齐下,在面部防护装置佩戴中应用优化减压皮肤保护技术,发明“战疫牌”面罩减压贴,体现了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精准防护的专业实力。
由市区两级精神卫生中心组建的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克服隔离点分散、防疫措施限制等种种困难,迅速制定出版了一套完善的心理救援方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重干预工作模式开展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治疗工作,跨越千里,将“上海温度”带给武汉人民。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援鄂队员通过设计防护服面部收口固定方法,使医务人员防护服穿得更加服帖,避免汗液经防护服内侧滴入眼睛,小发明,大作用,有效保障了安全,受到病区援鄂队员一致好评。
名单如下: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四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援鄂创新医疗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