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是否可行?专家们这样说-LMLPHP

芯片和中国山水画,一个是当下最热门的科技产业,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这两者看似不搭介,杨崇和博士却让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日,这位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古代书画古籍的研究与收藏的芯片设计专家做客上图讲座,别开生面的从时下全社会关注的“芯片“问题入手,带人们从科学视角看中国山水画史中的纹理再现与创新。

西方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早期山水画再现空间的能力蛮强的,但从宋代之后的中国画中看到其再现技巧上的推进或者风格的转变。比如罗樾说:元代的绘画已经发生了突变,完美的再现不再是那个时代的绘画的最高追求。而是一种新的表现艺术形式出现了。绘画从图绘艺术变成一种知识型的、超越再现的艺术。

对此,杨崇和并不认同。在他看来,从10世纪北宋到17世纪清初,中国山水画的画风表面上不论怎么改变,始终都有一股源头活水贯穿其中,源头活水就是对山水纹理再现的追求。

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是否可行?专家们这样说-LMLPHP

以国宝《富春山居图》为例,传世有很多卷,在真迹之外还有仿品。《子明卷》收藏在台北故宫,是乾隆皇帝认为的真迹。后来又有鉴定专家认为《无用师卷》是真迹,画得更好。17世纪清初画家王翚又仿了《富春山居图》,这些画作好与不好,谁说了算呢?

杨崇和做了一件事,他把真山照片取一块纹理出来,相应的,《子明卷》《无用师卷》和王翚仿本分别取出一块纹理,以真山照片为参考图,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方式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由三组数字构成,数值越小,差异越小。分析结果是,《无用师卷》最接近真山,其次是《子明卷》,之后是王翚仿本。“真迹是离真山最近的一个作品,王翚的仿本有学者研究不是按真迹仿的,而是按仿本临仿的,所以最远。”

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是否可行?专家们这样说-LMLPHP

杨崇和的这套方法在艺术史研究中是否通行?艺术史家白谦慎表示,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大方向是非常可取。事实上,现在特别讲究跨学科,许多艺术学院设置了新的专业“艺术与科学”,其中就加入了计算机技术。但是,这一方法在多大的范围内适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人的审美差异是很大的。

“经常有人问我:‘这幅画好,好在哪儿?’我没法回答,为什么没法回答,因为画家把对象描摹在纸上的时候经过了一个中转站,这个‘中转站’就是他的画笔,是他的笔墨。他经过笔墨处理的时候,笔墨把现实描摹在纸上,实际上是使用了一套语言。”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看来,如果离开绘画语言,很难谈论一幅画。所以,在艺术史界,谈论《青卞隐居图》时,重点不是放在跟一块太湖石对比上,而是先想王蒙在画的时候,即使他面对的是太湖石,他怎样把太湖石这么一个立体的东西转变成一个平面的东西,他用的什么手段。

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史的研究当中是否可行?专家们这样说-LMLPHP

图片:主办方提供

12-14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