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以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手段,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呈现着缜密的科学性。尤其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抓住了弘扬中华文化与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珍贵资源,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的重要性。

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关于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都与培养时代新人密切相关,都与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紧密相连。在高新科技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培养。努力培养具有鲜明人类意识和浓厚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识变、应变、求变”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责无旁贷。

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标志,也是时代新人必备的气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首先在于培养创新能力。中国古代以“德、学、才、识、胆” 即品德、学问、才华、见解、气魄五方面的表现评价人才,其实就是评估创新能力的五条标准,不仅含纳了创新人才的五大要素,而且强调以“德”为先。综观中华民族发展史,那些为人类生存、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至圣先贤,都是以品德高尚与创造发明见长,呈现出敏锐的思想力与强大的创造力。近代以来众多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乃至革命领袖,无不表现出宏伟的创新气魄与强大的创造能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关注社会、关心现实、关切民生,既立足实践、勇于创造、甘愿奉献,又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超强能力和深厚丰富的人文情怀。

杨庆存 | 弘扬中华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LMLPHP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创新能力的首要元素是人文情怀,这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人文情怀源于生活的感知,尤其得益于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为人类历史实践的思想创造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文化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与内在灵魂,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弘扬中华文化思想精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乃题内应有之义。培育时代新人,建成文化强国,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最新考古研究与历史文献证明,中华文明是迄今人类发展史上唯一持续发展近万年而不曾间断的文明,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资源,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先民创造的思想智慧,是培养时代新人、坚定“四个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创新能力培养,重在提高研究能力与方法引导,研究能力决定创新能力。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运用于实践而进行创新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整体性与综合性很强,没有细化的学科区分,人才培养也以全才、通才为目标,诗文礼乐、琴棋书画、学术与实践等等,都要熟知和贯通。古代先贤仅以“格物致知”四个字,要求学生对宇宙万物进行观察、思考、研究和认知,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智慧方法。近代以来学科区分细化,学生过早地分科或偏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重认知而轻方法,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少,掌握思想方法的力度和理论思考的深度受到限制。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这种状态,此其一。其二,要科学处理“专”“博”关系。创新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做支柱,又要有广博丰富的非专业相关知识做基础。老子《道德经》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钱学森曾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人类的思维模式,形象与逻辑相辅相成、互济互补,只有先后主次,绝没有对立排斥。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持续漫长的历史过程,高校教师固然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直接发挥某些重要作用,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不容轻觑。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全党应对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智慧结晶,将提升创新与培养新人作为着力点,提升国家发展水平和质量,意义深远而重大。

12-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