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毛泽东一周不吃米饭,刘少奇自报粮食定量最低,每月只有18斤-LMLPHP

▲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周不吃米饭的记录

1960年到1962年,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情势,史书曾有如下记载:“1960年粮食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棉花也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国时水平。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人口死亡增加。”

为了共同度过难关,中央人民政府不得不将每个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低标准,瓜菜代”,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首先是领袖们带头。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

这一情况传到各单位党支部和党小组后,大家都认为领袖们自报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们一样,定在28斤。但是领袖们都坚持说够了,已经算过,不要变动了。就这样,开始按照他们报的数量发给他们粮票。

在领袖们的带动下,整个中南海勒紧了裤带,每位工作人员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定量是压缩了,可饥饿感和营养不良的现象,不可避免地膨胀了。

为了在粮食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一些营养,起码让肠胃里有空间被填充了的感觉,食堂的大师傅们和广大干部们想了一些办法,这就是采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吃。

最开始是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像挖野菜、捋“榆钱儿”。中南海里,特别是沿着中南海的外墙,种植了不少榆树,榆树的籽形状有点像古钱,俗称“榆钱儿”。榆钱儿在嫩的时候,可以食用。采摘来后,大师傅们就把嫩榆钱儿和在面里,使蒸出的馒头个大一些,同是二两面的馒头,却能在胃里多占一点的空间。

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毛泽东一周不吃米饭,刘少奇自报粮食定量最低,每月只有18斤-LMLPHP

▲朱德(左二)是中南海唯一自己种地的高级领导人

自然生长的东西很快就被摘光了,于是人们就种植一些野菜,比较普遍的是一种俗称“扫帚菜”的植物。这种野菜枝杈多而密,把叶子撸净后,一株就是一把天然的扫帚,其俗称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这种野菜特别好生长,路边或犄角旮旯,再贫瘠的地方也能长得很茂盛。扫帚菜叶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在笼屉里蒸熟了也不难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除了寄宿在学校,或在学校定餐的孩子,还在学校吃饭外,原先平时在家里吃饭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命令下,到大灶食堂和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们一起吃饭。像朱德、董必武、李富春、谭震林、陈毅、李先念等家中的孩子,都是如此。

特别是朱德,不仅是把孙辈们都赶去了大灶食堂,还提出要求:“不准老买好菜,不准超过大多数人的伙食标准,不准超过自己的定量。”

据说,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享受着党内高级干部的待遇,有一定的营养补助,虽说是有限的一点,但孩子尚未对国家和人民做什么贡献,自然不该享受这种待遇。从克己奉公原则、从培养锻炼孩子出发,就应该让孩子在大灶食堂进餐。当然,有时候星期天例外,因为多数成了家的干部,星期天都自家开伙。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星期不吃米饭、7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几位领袖都跟着毛泽东不吃肉了。周恩来过意不去,关切地劝毛泽东吃一点肉。但是毛泽东的一句“你吃了吗”的反问,就把周恩来的口给堵上了。

为了使毛泽东增加营养,中南海里负责为首长服务的部门领导费尽了心思。肉、蛋这些东西毛泽东绝对不碰,但是他不拒绝野食。像偶尔弄两只麻雀,在中南海里捞点寸把长的小鱼虾,还是能劝他吃一点的。于是工作人员就打几只麻雀或掏两个麻雀窝,或者用筐捞些小虾。但这只能间隔一段时间搞一次,也不能一次量太大。否则,主席同样不吃。

——摘选自《党史博采》2011年07期

05-19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