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集成电路未来发展主动权不只在于“拼大小”-LMLPHP

pixabay.com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不过,随着芯片尺寸逼近物理极限,未来集成电路发展是否还会遵循摩尔定律?

在今天举行的2020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论坛”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表示,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关键看器件、架构和集成。如果这三大技术有所突破,摩尔定律还能走很远;反之,将迎来终结。

这也意味着,集成电路从业者不应一味只关注芯片尺寸,还应注重技术路径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材料、器件、制造工艺等创新都可能引发信息产业的范式变革,这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集成电路技术又一次站在岔路口,踩准节奏很重要

功耗是导致器件变革的重要原因,在22纳米这一产业发展节点上,主流器件结构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变化。“当时有两个选择,英特尔公司率先实现了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产业化,该技术因此成为业界主流。”魏少军说。

从后期发展来看,另一项技术也许更好,但就是因为大厂带动产业走出了一大步,进而左右了整个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魏少军表示,这也提醒从业者,并非一定要死磕最好的技术,相比之下,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更重要。

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集成电路未来发展主动权不只在于“拼大小”-LMLPHP

经过60多年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又一次站在岔路口上——这一次是5纳米节点。在魏少军看来,这一次并非某一项技术的突破就能完成跨越,而需要主流器件、芯片架构和微纳系统集成等三个领域的创新。这意味着,有许多技术可为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不一样的新气象,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机器与自动化等都可能改变集成电路产业现有的发展范式。

“器件结构的选择将决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架构创新将引领计算领域的变革,微纳系统集成技术则会开辟摩尔定律延续的新路径。这三大领域创新相互支撑、互相影响,是在5纳米之后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魏少军说,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将面临器件机构更换、计算架构创新和系统集成技术路径变革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这一次我们要做好准备”。

关注新材料、新工艺等底层技术,走出产业“应变之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儒新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应摆脱现有模式的路径依赖,更加关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制造技术,从底层做起,走出产业的“应变之道”。

以材料为例。魏少军在论坛上展示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上世纪80年代只有十几种元素用于半导体材料;进入新世纪,人类探索的元素达50多种,也就是说,仅有少数几种元素未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集成电路的发展高度倚赖材料科学的创新。在这方面,我国材料科学尚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各自学科中所占比重较小,研发投入不足等。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表示,许多创新性技术都是在产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闯”出来的,集成电路属于基础性极强的产业领域,一方面必须重视材料和工艺,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研究和产业的融合,发挥产业引领科学发展的作用。

12-17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