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涉华谬论引西方共鸣?这一次,英语背了锅......-LMLPHP

在诸多“挺澳”谬论中,总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优势论”。

香港《南华早报》19日刊登了一则来论,称澳大利亚的“母语优势”令其涉华谬论获得了国内民心以及西方国家的共鸣,从而占据了外交叙事上风。

来论称,英语是一种隐喻丰富的语言,如果了解如何使用,就会发现语言的结构化以及极具想象空间的特点;相较之下,中文更具有智慧性(言下之意即需花时间理解)。在外交舆论场上,很明显,澳大利亚正通过对中国无中生有的攻击赢得英语世界的叙事,西方公众对中国好感度的下降部分说明了这种叙事的负面影响。而中国一直以来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因此甫一于外交上发力,就被西方国家贴上了“战狼外交”的标签。另一方面,中国的观点和声明翻译成英文后显得中规中矩,不如澳大利亚的博人眼球。

荒谬至极。

来论试图用表面化的中英语言差异掩饰澳大利亚外交叙事背后打造话语陷阱的用心。然而不难发现,澳大利亚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打造话语陷阱的手法如出一辙,即将政治制度不同和国家利益矛盾导致的意识形态冲突渲染成价值观冲突,从而将双方公众推向价值观对抗。与此同时,率先挑事的澳大利亚乐此不疲地扮演“受害者”,妄图占据舆论的道德制高点,煽动澳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这绝非纯粹的语言本身可导致的后果。有意思的是,来论例举澳总理莫里森和前贸易部长,刚刚被替换的西蒙·伯明翰通过抨击中国赢得国内支持一事,本想彰显澳方外交叙述“得民心”却昭然了澳方政客利用民众情绪的私心。而所谓中国的“中规中矩”是因为中方的回应源于事实,基于理据,掷地有声无需添油加醋,与其说观点“不够吸睛”,还不如说一针见血,令澳大利亚陷入了难以招架的沉默。

澳大利亚的难以招架不止在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中方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的一张漫画和英文图说,仅用了45分钟就引发了总理莫里森的强烈“共鸣”,忙不更迭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国“倒打一耙”不成,反而沦为澳国内媒体长达一周的嘲讽对象,连亲密盟友美国的“挺澳”言论也是语焉不详。

眼见中方畅通无阻地进入澳大利亚的母语世界,不仅鲜明犀利地表达观点并且让澳方最高领导人有失体面地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澳国内媒体试图取义中国的成语“杀鸡儆猴”来描述中国所谓“胁迫外交”,《悉尼先驱晨报》在向美国求援时,用英语这样写道“所幸,鸡还活着,并且等待猴的援手”。

如此英文表述确实充满了想象空间,也充分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

或许是感受到贸易和舆论场的双重“打击”,近日澳大利亚媒体在涉华报道上不如此前“跋扈”。

来论称,最近几周,澳大利亚采取了一些缓和双边关系的举动。如果澳大利亚有此意愿,那么就用同理心与中国打交道,澳可以用这种方法做得很好。但做到这一点需要力量。同时澳大利亚也应表现出坦诚,承认自己的一些失误。

1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回应中澳关系时指出,澳方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澳方的威胁还是伙伴?如果澳方把中国视为威胁,中澳关系如何得以改善?如果澳方把中国作为伙伴,我们就有对话合作的基本前提。我们还是希望中澳关系能够回到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

12-19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