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讲述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民族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社会焕然一新的历程 制图:冯晓瑜
剪辑、打磨、再剪辑、再打磨……这是一支创作团队近来的日常。他们将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捧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迎接那个了不起的日子到来——2021年7月1日,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将隆重上映。
故事将回到1921年的上海,聆听如今拥有9191.4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当年的第一声心跳。1921年,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上海开天辟地,电影讲述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民族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社会焕然一新的历程。
影片于今年7月1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举行启动仪式,7月23日正式开机,11月5日全剧组杀青,目前正处于后期制作、打磨精品的攻坚期。100多天开机日、半年左右的后期时间,还远远不足以概括该片的创作之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早在2016年就开始围绕献礼建党百年策划选题,第一时间把《1921》列为重点扶持项目。作为影片的出品方、主投主创方、重要取景地,上海给予作品一路护航的深意不言而喻——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是这座城市作为党的诞生地的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电影创制优势,保障一部真正主流大片的完成,则是上海正在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责任担当。
风雷激荡的1921年,上海绝不是模糊的故事“背景板”,而是一片涌动着高远理想的热土。近百年后的今天,上海、上海电影人之于《1921》,同样是“隐藏的主角”。
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出发,“浸入”历史现场再现风云
开机资料图
上海,红色之城。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出发,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遍布全城。孕育了党组织的老渔阳里、召开中共一大的树德里、见证《共产党宣言》印刷出炉的成裕里……党史中熠熠生辉的地方,如今在上海影视乐园暨车墩影视基地里有了一片“复刻版”。电影中的许多重要场景,都在此完成。
今年2月,上海电影界在疫情防控下陆续启动复工复产。上影集团把《1921》的外景搭建工程摆在了重中之重。在松江车墩,按照华东建筑设计院原初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采用真材实料、一比一搭建,一个拥有上世纪20年代上海独特石库门风貌的“红色摇篮群落”渐渐成形。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建筑,“100年前的上海”进入了取景框。
同样是在疫情防控中与时间赛跑,上海市影视拍摄服务机构专门派拨小分队为《1921》联络全城勘景。片方递交的拍摄协调列表中,总共51项拍摄申请,服务机构协调成了44项。从邬达克纪念馆、上生新所、上海大世界到外滩华尔道夫酒店,这些建筑都将带着历史风霜走进电影。
如果说,“回到”100年前的上海,是一部重大主题创作追求历史真实的外部指标,那么全方位“浸入”历史的现场,则是主创团队再现当年风云的核心要素。为打造“浸入”式的创作环境,从2016年影片确立选题规划开始,党史专家、上海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便都是电影的编外创作者。专家学者们与主创团队多次召开论证专题会,为故事里的史料把关,也分享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深挖历史细节。
同时,团队还走访日本以及欧洲多国的早期革命发源地。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法国巴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小旅馆、花神咖啡馆,中国共产党旅日代表在东京和鹿儿岛的革命活动场所等,都是片方寻找历史痕迹的点位。此后近四年,“一剧之本”精益求精,只为让这段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出能触动人心的光华。
从创作规律出发,用好故事来诠释“百年正青春”的起点
《1921》由腾讯影业、上影集团、上海三次元影业、阅文集团、猫眼影业共同出品。珍贵的革命历史题材、实力强劲的出品方,吸引了中国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影片的监制兼导演是黄建新,他曾成功打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大片时代。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大圣担任联合导演;编剧余曦、赵宁宇、黄欣都是军史、党史方面的行家;摄影指导曹郁、造型指导陈同勋、造型设计姬磊、美术指导吴嘉葵等都有着大片创作的经验;而剪辑于柏杨也是黄建新、徐克等名导的长期合作伙伴,2014版的《智取威虎山》的剪辑便出自他之手。那些革命先驱的饰演者,则是一群与原型人物同样年轻的中国电影人。
一流的班底能否交出一流的作品?黄建新说,回归电影的本质,一个好故事的起点必须从创作规律出发,“电影的叙述方式、电影的形象、动人的语言、深厚的情感,有了这些,就是一部好电影。”
《1921》有三条线索:欧洲反共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日本警方对来沪日本共产党的追踪,国内代表汇聚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三条线平行叙事、交叉结构,影片增加的谍战、动作等元素,会让故事更精彩,加之与全球化语境有所呼应,相信能引起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
事实上,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已经感染了剧组的年轻人。进组前,片方给每位演员发放“大礼包”,内含相关人物传记、纪录片等。随着学习资料、剧本围读、正式拍摄的推进,百年前那群青年的家国担当、理想信念,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演员。上海籍演员袁文康的第一场戏堪称华彩,是人物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发表关于中国命运的精辟言论。演员心底被深深触动:“他用几句话就说清了彼时中国的现状和出路,那一代的年轻人不仅有文化,更有远大抱负,他们肩负的是国家命运。”
完成拍摄、走出剧组,许多年轻演员有了如是共情:往后的日子,若与别人谈及“理想”和“信念”,自己能真正理解这两个词的分量和意义。而这,也是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的时代使命:用一个好故事来诠释“百年正青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