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贤麟: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实干找办法-LMLPHP

朱贤麟对公司新建住宅项目如数家珍,图为他现场讲解项目细节配套落实情况。 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人物小传

朱贤麟,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不断探索创新旧改融资模式,着手区域民生保障,助力城市生活品质升级;也由此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力量。

旧改,“天下第一难”。

朱贤麟与这个“第一难”纠缠了近30年。

上世纪90年代,与危棚简屋的居民谈旧改,要面对的是:每户家庭数不清理还乱的利益及矛盾。到了本世纪初,旧改开始转向将房屋拆迁市场化和货币化,那个时候更多的纠结在于补偿标准 “众口难调”。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加快,政策更透明合理,百姓不仅盼旧改,更注重旧改过程的人性化与温度,希望更顺心地迈入新生活。

面对不同时期市民不同的诉求,朱贤麟始终践行着为老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的初心,用创新思维与韧劲化解一道道民生难题,“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实干找办法”。

“跨前一步”让“妥妥的”安置房助力旧改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旧区改造正式启动。现实中,不少项目缺少动迁安置房,且相应配套设施不齐全,使得旧改进度一拖再拖。不甘于被房源拖慢节奏的朱贤麟,立即产生了“既安置好百姓、又发展国有企业”的新想法。

1993年,他带领团队在汶水路、原平路交叉口修建永和小区。作为公司首个项目,永和小区旨在解决老闸北旧区改造中欠缺动迁房源的难题。然而,永和小区所处地曾是一片农地,施工用水得通过一公里外的走马塘引入;若采用传统造房模式,小区连煤气都无法使用。朱贤麟提出,要安置得好,首先要完善配套设施。

“做民生项目就得不满足于现状。”经过反复对接协商,公司与市政工程局合作修建高平路、原城路、交城路三条道路,并在城市道路下方重新修建管网。雨水污水不再混杂、小区也通了煤气、四周与城市道路接轨,“妥妥的”安置房源一举解决了包括闸北、静安两区近1万户动迁居民的住房难题。

“尝鲜”新策略,提供鲜活参考经验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旧改带来了新挑战。这时的难点已经不限于动迁房源匮乏,而是如何合理为居民计算面积。

北邻永兴路、东临西藏北路、西邻共和新路的桥东地区,有近1700户人家。曾经的“数人头”方式由于不够完备一度引发了矛盾。彼时,区政府提出试点“数砖头”策略,并试点“原地回搬”,朱贤麟团队成为“尝鲜者”。

2009年8月桥东二期项目启动,其间,朱贤麟亲自旁听了数十场居民座谈会,反复尝试才确定了补偿原则。他还对各类房型进行百余次研究,重新建造了18万平方米安置小区,“让每家每户有一套原地回搬的房子”。而这成了当时上海第一个“数砖头”项目,也为后续旧改规则的改进和制定提供了鲜活参考经验。

为新时期民生难题建言献策

不同时期,旧改面对不同的民生难题,朱贤麟的创新意识始终“在线”,不断根据市民新需求、新趋势推“新招”。

近年来,他参与到洪南山宅240街坊和宝山路街道257街坊成片旧改项目,却面临着传统融资模式无法提供资金保障的困境。于是,他与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城市更新及毛地旧改工作机制,通过走访、协调各银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

在朱贤麟的推动下,洪南山宅240街坊项目开辟了市区联手、两级联动的融资新路线,宝山路街道257街坊也为上海市毛地旧改融资提供了新思路——两个成片旧改项目总计落实旧改资金逾200亿元,为地块征收顺利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不仅是旧改,朱贤麟还将精力投入解决其他民生难题中。譬如消灭手拎马桶工作,他亲自到现场查看房屋结构、逐个询问居民,推动施行“一户一方案”,最终在2019年底完成707户无卫生设施直管公房卫生设施改造工作。

“只有跨前一步、主动作为,才能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年近六旬的朱贤麟这样回顾总结自己的大半辈子,“专心致志把工作做好,为市民的美满生活加点料。”

12-21 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