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综合诊疗:提升疗效,给患者更多可能-LMLPHP

只挂了一个号,却能让肿瘤内科、外科、放射科、影像科等学科的医学教授坐在一起,“就为你而来”,这是徐女士没想到的。对患乳腺癌十年的她而言,“看病,最在意的就是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治疗的方向”。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她要到了这个答案。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每年全世界有超过700万人死于癌症。而在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年超200万人死于癌症,且癌症发病率还在呈上升趋势。             战癌,迫切需要新策。在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运行已一年有余。一句“不做量的叠加,要做质的提升”,掀开肿瘤医院多院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也给万千肿瘤患者一个新可能。             围绕患者,实体化多学科门诊渐次开出

一年前,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开业,开启肿瘤医院横跨徐汇、浦东的多院区办医模式。

“开启多院区办医,不只是简单地让医生‘两头跑跑’,而是要有新理念、新实践落地,尤其要把以前医院想做而没办法做的事做起来。”肿瘤医院副院长虞先濬教授对记者说。

到底什么是癌症诊治迫切需要的、患者迫切渴望的?早在一年前浦东院区运行之初,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就明确:浦东院区作为肿瘤医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不能走一味追求诊治数量的“老路”,应着力深化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以此引领临床研究,努力成为肿瘤诊治和临床研究“领跑者”。

肿瘤诊疗新模式浮出水面。这一年里,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虞先濬教授领衔的胰腺癌多学科门诊、叶定伟教授领衔的泌尿男生殖系统多学科门诊、蔡三军教授领衔的大肠癌多学科门诊、吴小华教授领衔的妇科肿瘤多学科门诊、徐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门诊,相继向门诊患者开放。

“多学科诊治模式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肿瘤诊治尤其需要、适合多学科模式。”虞先濬分析,该模式于2000年起在我国兴起,应用于不同学科,肿瘤医院2004年启动全国首个肿瘤多学科门诊,解决了部分患者的问题,但同时也意识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半天的多学科门诊,往往只讨论4-6个病例。相比于在展示与教学层面上的积极意义,诊疗效率相对有限。

能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给更多有需求的肿瘤患者?此后,“升级版”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在全新开业的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落地,一个个实体化的多学科门诊渐次开出。据统计,目前该院已累计接诊肿瘤患者超过1000人次,约60%的患者为疑难复杂病例,他们曾多次往返于多家医院但都难以拿到明确治疗方案。

打破按科室设置病房的惯例,临床研究全覆盖

“如今,来一次医院,挂一个多学科专家门诊号,就能得到多位专家的集中讨论。对肿瘤患者而言,时间、经费乃至心理上解压,都是难以言喻的。”虞先濬说。

这一年来,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仅在门诊扎根,在病房,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更得到空前体现:病房设置打破了以往按科室设置的管理,而是围绕乳腺、胰腺、大肠癌等单个肿瘤病种,综合外科、内科、放疗等多个学科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部”,治疗方案打通多个学科。

换言之,这里的诊疗是“患者不动医生动”,为乳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病人一站式解决多个学科治疗问题。如此设计的好处,不仅是让患者体验更好,更重要的是,这确保了就医的连贯、规范,无需因接受不同的学科治疗而辗转多个不同的病房。

与此同时,多个前瞻性、多中心参与的临床试验项目也在过去一年来相继在浦东院区开展,为先进诊疗方案向临床转化提供更多渠道。

浦东院区开业之初就设有I期临床病区,承担临床研究项目的设计、启动、实施,临床试验开展的瘤种覆盖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目前,浦东院区的I期临床研究的受试者都是经常规治疗后疾病仍有进展或疗效不佳的肿瘤患者。“许多患者在浦东院区入组临床试验项目,不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他们的治疗情况和生存获益,也将为后来者提供重要的治疗依据和临床数据。”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此成规模的规范门诊、病房设计,旨在为深层次的临床研究推进打基础。浦东院区正全力推进各类临床研究,在部分肿瘤病种的综合治疗部,已实现临床研究全覆盖。

据统计,目前浦东院区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达到387项。例如,基于分子通路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 “伞形研究”,Entrectinib治疗携带NTRK1/2/3、ROS1或ALK基因重排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篮式研究”等研究项目,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领跑地位。

引领未来肿瘤医学发展,不断提升恶性肿瘤疗效

站在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另一“国之重器”机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如此三个院区,各司其职,又合体为一,承载的正是“复旦肿瘤”打造国家肿瘤医学中心的目标。

“浦东院区是临床肿瘤中心,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的摇篮。”郭小毛分析,在这样一个中心里,研究进展与临床需求有机结合,双轮驱动,形成动物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研究闭环,为抗肿瘤新药临床转化及肿瘤个体化精准药物筛选提供平台。与此同时,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肩负粒子放射阶段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使命。

这一年来,随着浦东院区的运行,临床实践与研究蓬勃萌发:肿瘤研究所浦东实验室新增实验室面积约6500平方米,动物实验中心1800平方米,入驻专职研究和工作人员26人,发表SCI论文总影响因子约266分;精准中心在浦东院区建成了高标准的1000平方米的标准二代测序实验室,组织了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研发了乳腺癌、肠癌、胃癌、胰腺癌等13个检测产品,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产品线……记者获悉,“十四五”期间,肿瘤医院将继续聚焦 “肿瘤精准诊疗”“粒子放射治疗” “肿瘤病理诊断” “新药和装备研发转化”4大平台建设。对医院而言,一切工作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诞生更多原创性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恶性肿瘤的疗效。

12-21 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