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关校合力,育海关人才,立行业精英,上海海关学院以“关校融合”推进研究生培育-LMLPHP

“身边是战友,身后是祖国。”疫情来袭,全国海关第一时间调兵遣将,尽锐出战,逆行而上。在这股“为国守门”的力量中,不乏上海海关学院研究生的身影。

作为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一所高等院校,上海海关学院秉持着为新时代新海关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初心使命,努力培育出符合海关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近年来,上海海关学院大力实施“关校融合”战略,随着办学层次与实力的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正式获得硕士授予单位授权,同时获批税务硕士(MT)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授权点。

迄今为止,上海海关学院研究生教育已向上海、深圳、北京、南京、厦门等21个直属海关输送高层次人次,导师队伍也从最初的4名发展至88名,在今年就业形势严峻考验下,研究生依然保持100%的高就业率。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海海关学院的育人目标十分明确,培养兼具分析决策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时代新海关人才。

01

双导师加持

强大师资助学子梦想腾飞

在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所有MPA研究生全部来自海关系统,包括上海、南京、厦门、广州、呼和浩特等21个全国直属海关单位。

从海关基层一线重返校园课堂,面对这批“特殊的学生”,学校在设计课程之初,便明朗,这批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随着海关总署原党组成员、国家口岸办原主任黄胜强教授担任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海关系统兼职教授、客座教授选聘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一批海关系统的名师大家陆续走进研究生课堂。

郝崇福、杨晨光、朱高章、张皖生、郑跃声、朱峰……一连串在过去二十年中国海关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成了学生们的授课教授。基于海关专家们严谨的授课态度,《海关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前沿专题》《公文写作》……一批精品课程在不断的打磨下隆重推出。

上海海关学院的“关校合作”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形式合作,而是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融合转变的过程。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贯彻“双导师”制,每名研究生进校后都有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行业导师加持。

校内导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85%,行业导师则均为在职或退休的海关业务领域的专家、总署各司局和直属海关负责人,两位导师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海关行业专家资源库和行业导师、兼职教师储备人才库,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开展学科论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全过程,协同推进具有鲜明海关特色的专业建设;不断深化双向交流机制,依托产学研等多种方式推动专业教师融入海关、反哺教学,强化中青年“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海关专家的到来提供了丰富的前沿信息和行业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凸显鲜明海关特色。在导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毕业生们“战果”喜人。

税务硕士毕业生孙军超的毕业论文在60所高校的120篇论文中拔得头筹,拿下第四届全国税务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一等奖。

从潍坊海关办公室的一名关税“外行人”到济南海关关税处科员,又被借调至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工作。孙军超直言,在考研前,自己还是个税务门外汉,正是依托于税务专业搭建的优质平台,自己才得以脱颖而出,有了一片宽广的职业前景。

优秀的学生背后必有一群优秀的老师。

今年10月7日至9日,世界海关组织(WCO)全面审议《经修订的京都公约》第八次工作组会议召开。经总署国际司批准,上海海关学院教师代表中国海关参加了会议,这是学校教师代表中国海关第四次参加WCO组织的公约全面审议会议。教师团的提案与意见,代表了我国海关为这一全球性国际海关公约所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02

引海外资源

推动教学模式国际多元化

依托于强大的师资队伍,上海海关学院已形成一批烙印着“海关”特色的精品课程与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引入各方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研究生们时常能见到海外教师的身影——海关及消费税研究中心消费税专家Rob Preece任教税务硕士《Indirect Taxation》课程;法国海关业务专家Mr.Axel Nalbone与校内教授共同完成《经济法》课程的对外贸易法专题授课任务……

海外名师进驻课堂、中外联合的授课模式,不但提高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业务学习兴趣,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助其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

集关校合力,育海关人才,立行业精英,上海海关学院以“关校融合”推进研究生培育-LMLPHP

▲关院师生赴荷兰海关实训中心跟班作业

2019年,好消息再度传来。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正式完成与WCO的最新远程教育资源申请工作,这也是目前全国和全世界唯一一所获得世界海关组织教学资源的高等院校。

培养胜任国际海关组织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海关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上海海关学院积极为研究生争取国际化实践资源。

2019年,18级税务硕士研究生林恋青到达泰国曼谷,正式开启为其两个月的世界海关组织亚太能力建设办公室(ROCB A/P)实习工作。

集关校合力,育海关人才,立行业精英,上海海关学院以“关校融合”推进研究生培育-LMLPHP

▲2018级税务硕士林恋青赴世界海关组织亚太能力建设办公室实习

此外,研究生处还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在全面梳理硕士研究生工作各环节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着手打造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含招生、培养、学位、导师等9个模块13种角色,将实现终端应用移动化、数据分析即时化、结果呈现可视化等功能,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通过非全日制奖学金制度、科研立项等方式加大海关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奖学金覆盖面超过60%,为关员特别是边关关员提供资金保障,减轻海关在职人员攻读压力。

03

入基层一线

教师团反哺海关送教上门

在上海海关学院领导班子看来,做好校内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校也应尽可能深入海关基层一线,将校内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送往各海关系统,更好地融入全国海关系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2019年,研究生处组织校内五个优质研究生教学师资骨干团队奔赴兰州、哈尔滨、南宁、乌鲁木齐、大铲等五个海关,开展上海海关学院一流研究生项目边关送教上门工作。

送教团通过现场教学、海关E课堂等多种形式,结合各关业务需求量身打造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当前海关领域改革的热点问题,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带着边关问题开展教学,围绕边关问题开展研讨,为边关5000余名关警员送上了丰富的一课。

以研究生教育、服务边关人才培养教育、毕业生追踪调研为主题的座谈会等各色主题活动同样在边关落地生根。

作为上海海关学院探索服务海关人才培养多元化办学的成功实践,边关送教上门为进一步服务海关人才强关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服务边关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边关实际情况及人才需求调研,上海海关学院也将进一步完善具有海关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海关党建品牌与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自由贸易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并将海关人在高原和边关坚守,与孤独和寂寞作战,用忠诚守护漫长边境线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落实到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中。

12-22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