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机构——上海鸣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困扰发展的一大瓶颈正在被破解,在上海市域北翼的“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他们刚获得了近一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将建设一座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大动物实验中心。公司创始人孙毅说,该中心将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企业,重点是推动新一代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创新。
上海正想方设法推动越来越多像鸣科医疗这样的高能级创新主体更好落户发展。围绕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上海不断优化环境、完善生态,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将本地集聚的创新动量向外辐射,以更好服务全国、链接世界。统计显示,今年虽受疫情和各种不确定性影响,但上海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三大创新型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标杆项目不断落地,呈现出足够的韧性与势能。
新增长 新动能
心血管支架等创新医疗器械,在开展人体试验前,必须先用于猴、猪等大动物,每次试验一般要覆盖几百只,每只动物都要请专家主刀手术,并在之后两年持续随访。近年来,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热度越来越高,动物实验需求火爆,假如目前有企业要向鸣科医疗申请临床实验,至少要排队等上一年。而有了位于宝山区的新基地,情况将大为改观。孙毅说:“我们在哪里,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就会跟到哪里。新平台预计将对上海乃至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事实上,上海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年初因疫情而短期冻结,但之后很快重启。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统计显示,全市各行业中,三大产业不仅复苏早,而且动能强。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同比增长48%;AI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541亿元,已超2019年全年;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6月由负转正后,至10月实现同比增长1.4%。
规模增长证明了上海创新型经济当下的韧性,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则让人们更能看好未来前景。今年,三大产业都有可以影响产业格局的重量级项目在沪落地:AI方面,以微软、亚马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大举布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牵头的新一代AI平台加速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格科微12英寸CIS芯片项目、闻泰科技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晶圆制造中心等百亿元级项目落地临港;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今年新签约84个项目,总投资逾6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落地的重大创新项目不仅推动上海经济回暖,其“创新辐射力”也涵盖周边甚至全国。腾讯在松江区投资450亿元建设的世界级AI超算中心,是今年全国新基建领域首个落地大项目,将带动G60科创走廊乃至整个长三角AI产业发展;上海化工区新启动的电子化学品专区,瞄准为全国提供集成电路关键电化学材料,“十四五”期末计划将全国的自主配套率从过去不足10%提升到65%。
新空间 新格局
张江
载体空间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被全国药企追捧的鸣科医疗,其在宝山药谷新基地的总面积将较它目前在张江的实验室扩大5倍。这种空间约束的消除,既为鸣科医疗解了围,也为全国产业创新助了力。这正是: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今年,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在各种场合不断发出信号: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不止鸣科医疗,也不止生物医药产业,上海正更充分挖掘产业用地潜力,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推进经济密度和创新浓度,在新产业空间中打造创新型经济新格局。
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1+5+X”产业新布局的提出——在张江药谷这个“1”之外,全市在临港、宝山、金山、奉贤、闵行大手笔规划五大市级生物医药特色园区。鸣科医疗就是得益于此,突破了空间瓶颈。因为土地稀缺,过去常有沪上创新药企在爆发“前夜”忍痛离开的案例,但未来,随着一个完整覆盖“创新+制造”的生物医药创新闭环在上海成长壮大,这种局面将大为改观。根据相关方案,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到2022年,上海将推出近1.25万亩可用空间、630万平方米物业,承载1700亿元制造业产值。到2025年,相关产业空间将再翻一番。
对AI、集成电路来说,过去的空间制约也在不断消除。徐汇区和浦东新区是上海两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而今年,闵行区马桥镇、临港新片区,也都出现了产业加速集聚态势。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特色园区也在加紧建设,“东西集聚”的传统格局正向“多点联动”延展。在集成电路行业,传统核心地带浦东(张江+康桥)正与新加入的临港新片区、嘉定区一起,构筑“一体两翼”新格局,为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增添底气。
新生态 新平台
在疫情背景下,有几场重量级的行业大会今年依然在上海成功举办:6月,集成电路行业的国际盛会“SemiCon China 2020”上,全球行业领袖发出迎接复苏的最强音;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如期而至,吸引150多家重量级企业、550多位世界级嘉宾线上线下参会,观看总人数超2.5亿;10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0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奉上一场科学盛宴,为创新型经济点亮最前沿的一道光。
创新和开放,都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在疫情几乎使全球性展会全部停摆之际,上海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打造了这些重量级创新平台。它们不仅属于上海,更是献给国家与世界的公共产品。在新发展格局下,这些实践也使上海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能量转换枢纽。
除了上述各领域世界级盛会,上海还以各种方式为国内外创新型经济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迄今为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累计受理上市企业申请500多家,挂牌200余家,IPO融资总额超2800亿元;张江科学城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公共服务机构,成为国内外基础研究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包括全球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上海地铁在内,上海已对外开放近百个大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数百家全球企业在联手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级“AI演兵场”的同时,也使得上海成为国际AI创新的关键节点。此外,在政策层面,上海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探索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大量已得到国家高度认可,开始在各地复制推广。
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明年工作的首位,创新型经济则已被列为上海“五型经济”的首位目标。对标世界一流水平,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与效率,不断丰富高能级创新内核,不断集聚创新人才与主体,这是上海着眼未来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不断向世界级城市奋进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