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LMLPHP

▲2010年5月1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园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5月1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园,这是百年世博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是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让全球看到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往事并不如烟,上海世博会创造的许多“第一”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更好地延续与传播世博会精神遗产,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携手合作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我作为为这场盛会奉献十年生涯的参与者,认为这一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至少有五点启示:

第一,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我们的主题选择,前所未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面向残障人士的世博展馆,命名为“生命阳光馆”。以人为本,核心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变“独善其身”为“美美与共”,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加强全球团结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文化多元。上海世博会连续184天共举办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在世博园区内举行,数以百计的论坛还在全国各地和世界有关国家举办。整个世博会用展示、活动、论坛作为文化多元的体现,各种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公众论坛,向全世界诠释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美好画卷”。

第三,科技创新。上海世博会发出“低碳文明宣言”,在园区规划设计、场馆建设和园区运营方面率先实践“低碳经济”理念,展现世界科技创新成果。1000辆新能源车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此外还有太阳能利用,绿化墙体建设等,各有千秋,不胜枚举。在世博会期间,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创新之举,就是设立了“(世界)最佳城市实践区”以及开设了“网上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永不落幕。

上海世博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LMLPHP

第四,合作共赢。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累计7308万人次参观,创下历届世博会之最。最令人感动的是79965位志愿者,用真诚服务展示了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在世博园区中,我们迎来了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184天的安全运行,建造了42个国家自建馆,18个企业馆代表了百余家企业,8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各方齐心协力,其乐融融,在世博会这一平台留下了合作共赢的宝贵财富以及“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第五,面向未来。世博会切中了时代的脉搏,促进了城市未来的发展。上海世博会还留下了“伟大的一天”,那就是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后世博”时代,须继续努力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更美好而不懈奋斗。

从人类发展自身的模式而言,城市化是非常鲜明的特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75亿人口,据联合国统计,2017年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加到68%。我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既有环境的,又有资源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启示,更提供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探讨未来发展路径与前景的平台。

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什么样的美好城市给人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上海世博会精心挑选在自身领域里领先、具有创新意义且有推广价值的案例,以不到世博园总面积3%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让参观者充分领略美好的生活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建议将其打造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借鉴世博会期间成立的国际遴选委员会做法,每五年选择一批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是有创新价值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复制推广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由参观者评选优胜。这样的集中展览既丰富了城市魅力,更提供了可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案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为基础,倡议成立城市最佳实践联盟,为世界各类城市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是一本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十年后,世博会的启示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怀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中国一定会在未来发展的浩荡长河中,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05-01 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