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平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去政肃路55号的复旦旧书店看书、淘书,近日得知这家书店由于租约到期,年底将被迫关门,难免感到有些遗憾。有一些文史哲类专业的书印数不多,也很少重印,在网上也很难淘到满意的版本,旧书店对购买专业书籍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存在。有时,会在店里看见大学里的老师,听学长们说,很多文科教授、名师也喜欢光顾这里,大家都很珍惜在旧书中“相遇”的美好。希望可以借呼吁一下,能否保留下这家开了近20年的小店,在城市街区更新发展的同时,珍惜一片爱书人的乐土,守护一段柔软的时光。
——复旦大学学生 薛鹏程
说起查令十字街84号,无疑是全世界许许多多爱书人心中的圣地,这家书店最终消失在历史河流之中,也让很多人唏嘘不已。近日,在上海经营了近20年的复旦旧书店也即将面临着相同的结局——书店经营者接到房东的通知,由于复旦旧书店所在区域被纳入街道的规划改造范围,因此到今年年底将不再续租。
上海北区年销量最大的旧书店,每年卖出五万册旧书
即使再有文化情怀,书店也是经营性场所,必须靠自己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也正因如此,那些财务健康、经营良好的旧书店由于非经营因素而被迫关门的话,也显得格外可惜。
位于上海市政肃路55号菜场二楼的复旦旧书店,满足了怀旧的爱书人的一切美好回忆:吱吱嘎嘎响的楼梯、密密匝匝的旧书堆、嗡嗡作响的老式吊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原生态,让这家老旧的书店在如今遍地装修精致的网红书店中显得格外的朴实和稀有。去年,随着在小红书上意外走红,复旦旧书店火了一把。不过,对于书店老板张强来说,比成为网红店更在意的是实体书店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实体书店,是真的在做文化传播的事。”
店主告诉记者,来书店里的读者有复旦、同济、财大过来的的师生,也有住在周边的居民:“距离最远的顾客是一位家在松江的老先生,几乎每年都要远道来店里一、两次。”复旦旧书店之所以吸引着这么多爱书人迢迢前来,不仅是因为存货丰富——目前书店内有藏书近八万册;关键是更新速度很快,不断有新的二手书上架——每年的旧书销量可以达到五万册。说起经营业绩,张强非常自豪:“应该市区北部我们是第一,这个数字在整个上海的旧书行业里也是排在前列的。”
这些年来,不少实体书店的经营遇到困难,复旦旧书店也曾遭遇过低谷。2017年,上海市发布的《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对实体书店税收、租金、商业贷款抵押等方面的多项保障措施,复旦旧书店也借此缓了一口气、站稳了脚跟。
不过,能让张强把旧书店支撑下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实体书店行业的喜爱。“是把好书带给好的读者,双方相互成就的感觉,太美好了。”他至今记得,大约在2015年前后,刘大杰先生签名的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版1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全三卷,在店里定价仅25元,一位顾客发现了这本宝贝欣喜若狂,如获至宝。而如今,这套书签名本已在网上被炒到了千元以上。“很多人以为网上买二手书便宜,其实不是。因为挂在网上的好书面向全国市场,根本不愁卖不掉,所以卖家会开个比较高的价格。而在实体旧书店里,顾客更容易淘到价格便宜的好书。”比如,张强会时不时地把一些能在网上卖出高价的好书,随意放在书店角落里,加上偏低的价格给寻寻觅觅的爱书人带来双重的惊喜,“虽然赚的少了一些,但一来二去就和真的爱书、懂书的顾客交上了朋友。”张强觉得不亏。
旧书店之于城市,就像人的眉毛,没有了就不好看
在各类贴着时尚、潮流、新概念标签的网红书店越来越多的当下,旧书店不仅是与传统书香文化联系的纽带,也体现出一座城市对于相对比较纯粹的爱书人的态度。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越是有着标杆性的旧书店。
“一个城市必须要有旧书店,否则文化积淀就没有了,这是很让读书人伤心的事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吴新文教授是旧书的爱好者、收藏者,也是复旦旧书店的常客。多年前,福州路、文庙、长乐路、绍兴路等比较有名气的上海二手书市场,都留下过他骑着自行车往返徜徉的身影。随着旧书市场的衰落,如今吴新文能去“寻宝”的地方几乎只剩下复旦旧书店。因此,他对于复旦旧书店即将关门的消息表达了非常惋惜:“我认为大学周边至少应当有一家旧书店,而复旦旧书店可以说是复旦大学周边的文化尊严之一,我一直为此感到骄傲。”在吴新文看来,新书店要求书卖得快、周转快,这与学术书慢销、长销的特性不符;而网店虽然也经营慢销、长销的书,但旧书店提供给读者“寻宝”的体验感却是任何网店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吴新文从旧书店里淘到的“宝贝”有复旦哲学系名宿亲手修订内容的手稿;有高校、研究所等内部使用仅仅刊印几百册的珍稀教材;也有主人过世后被家人当作废纸处理的宝贵文史资料。吴新文说:“如果没有旧书店作为最后一道文化防线,今后恐怕有很多珍贵文史资料就被送进废品回收站了”。很多旧书对于识货的人来说是宝贝,并且价格已经“洗尽铅华”,旧书店就是他们的天堂。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吴新文流露出对东京神保町旧书市场的赞赏,那里拥有大大小小超过一百七十家旧书店,被称为“世界最大旧书街”;同样的,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虽然早已消失,但就在原址附近就屹立着被伦敦的《晨报》称为“世界最大的新旧书店”的福也尔(Foyle)书店,其堆满旧书的地下室已成为伦敦人保留着慢生活方式的一种象征;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百老汇大道828号的Strand书店成立于1927年,其收藏旧书的书架排列长度被称为“18英里书廊”,一直汇聚着纽约客们的万千宠爱。“对于一所大学或者一座城市来说,旧书店就好像人的眉毛,平时没感觉到有用处,但没有了眉毛就是不好看。”吴新文强说。
不仅是复旦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为数不多的原生态书店样本
地处复旦大学周边,复旦旧书店也被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浸润,太多的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这里留下了时光与记忆。尤其是其原生态的书店经营环境和模式,恐怕是很多“零零后”出生的人没体验过的。
书店留言簿上留下名字的复旦教授有很多。周振鹤教授为复旦旧书店留下的那句“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被印在了书店门口。把留言簿往后翻,还有张伟然教授题写的“旧书店是衡量文化底蕴的指标”以及“赞赏复旦旧书店的坚守精神”,历史学系顾云深教授的“赞赏复旦旧书店之坚守精神”,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则写下“旧书是个大学校”……与复旦旧书店结缘的读者还有来自日本的汉文化研究者,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文化学者郑培凯等等。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的傅杰教授曾经在复旦大学任教多年,“不喜欢空着手从复旦旧书店里出来,每次带上几本,有时候给自己买,有时候给学生买,因为很多旧书不仅难得遇见而且价格还便宜,错过了实在可惜。”他说,以前文史哲的学生们也喜欢没事来这家旧书店里逛逛,因为常常可以“偶遇”周振鹤、张伟然、顾云生等教授。尤其是中文系,在傅杰印象里,“没去过复旦旧书店的学生恐怕为数不多。”
随着去年意外在小红书上的曝光,复旦旧书店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上海的一家现象级旧书店,包括《人民日报》等媒体都曾对这家书店的经营特色给予赞许。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复旦旧书店也以较高的好评率排在前列。但在实地走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书店周边整体环境老旧、杂乱,楼下是菜场,隔壁是旅馆、网吧等。因此,街道从业态调整和形象提升的角度出发,对该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改造是十分合理的。
五角场街道办公室肖主任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旧书店所在区域不少租约项目由二房东、甚至三房东经手,情况较为复杂,具体情况和办法还正在研究中。只是,复旦旧书店能否留下、或在附近街区择地重开,为爱书人保留一下一方爱书人的小天地?或许并不仅仅只街道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