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语文教师谈家长焦虑:孩子所有的“不理想”,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LMLPHP

期末考试在即,不少家长比孩子还紧张。担心孩子学业成绩不佳,担心孩子的心理状态,担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如果处于关键的升学阶段,这种焦虑就更加严重。可是,您是否思考过,孩子的种种“不理想”的表现,多大程度上与您有关?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荣华认为,只有当父母的心态真正平和下来,孩子的状态才能回归“理想”。

好多年了,中国人普遍处在焦虑中。今年春天因“新冠”疫情的控制,焦虑就更加厉害了。

除特殊情况的家庭,普遍情况下,高三的家长是最为焦虑的,不仅时时牵挂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一直忧心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加上人到中年,社会反馈的多种压力又转变成对孩子未来前途的忧虑。而今春的“宅家”抗疫教学模式,又极度强化了焦虑,使得一些家长如坐针毡,食不甘,寝不安。

作为工作了近40年的教师,我真的很能理解这群家长。近些天,我也同一些家长做了一些交流,知道许多家长都在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化解焦虑。我对此也做了一些思考,与高三家长对话,希望能够为焦虑中的高三家长解忧。

我想,您焦虑的,可能在下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

孩子成绩不理想;

孩子学习不够努力;

孩子不与您交流;

孩子害怕见到您;

孩子在恋爱中;

孩子不愿意学习;

孩子整天胡思乱想;

孩子与同学相处困难;

孩子与老师相处困难;

孩子对未来没有信心;

孩子在恐惧中;

……

是的,这些都是值得焦虑的。这些都是应当焦虑的。

但我想,焦虑本身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您也知道,焦虑本身只会加剧焦虑,不能缓解焦虑。那该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是四个字:积极面对!

您在问:怎样是积极面对?下面是我的想法。

01

承认事实的存在,并尽最大努力,接受事实的存在

但承认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与您的期待相距很远,您的意识一直在抗拒它。接受更不容易,因为您的心里还没有预订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来存放这种存在。

怎样才能承认这个事实?

要承认它的存在,我们先要弄清楚自己下意识里抗拒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是您的一种什么意识在抗拒它的存在?您会觉得我这是废话。这个还不明白吗?当然是理想的成绩。

那我就进一步问您:什么样的成绩是理想的成绩?

我知道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我做了几十年老师,当面问过无数的家长,很少有家长能直接、简洁、真实地给出答案。因为“理想的成绩”这几个字里面有许多陷阱。无数的家长陷进去后再也出不来,或者双眼被遮住后再也看不清实际情况。

我们知道,“理想的成绩”由“理想的学习基础”“理想的学习习惯”“理想的学习智慧”“理想的学习引导(诱导)”“理想的身体条件”“理想的学习意志”“理想的学习信念”“理想的学习时间”等多种条件综合构成,缺一不可。并且,这些条件,没有轻重之分,任何一个条件不充分而成为“短板”,就可能没有“理想的成绩”。那么,就要细细想一想,您心中的“理想的成绩”是什么?

我以为,它不应当只是看得见的考试结果——分数,而更是看不太见的、难以量化的前述各项“理想的”条件。

这样想来,就可能慢慢明白了,您抗拒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其实是在抗拒造成孩子不理想成绩的某种或某几种生成条件。那么,具体到您的孩子身上,是哪种条件不理想?还是有几种条件不理想?是学习习惯不理想,还是学习智慧不理想,还是学习时间不理想?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任何一种不理想都不是一日之间形成的,都可能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在形成进程中的。它们都有一个漫长的“进行时态”,至今依然在这个“进行时态”中。并且,这都与您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智慧、学习时间……紧紧相连!

如果您不否认这些,那么就可以说,您抗拒孩子的“不理想”,从很大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在抗拒自己的“不理想”。

至此,就可以说,承认事实的存在,接受它的存在,之所以不容易,甚至极艰难,是因为它本质上是对您自己的否定。而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对自我的否定!

但为了缓解焦虑,甚至不焦虑,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承认这个“不理想”的事实,并接受这个事实。

我以为,这是缓解焦虑的极重要的第一步。因为人的焦虑主因之一就是“心空”。而这种承认,这种确认,可以让您的心放在实处了,也就是说,这可使您心里“踏实”。

02

用不带私心的爱,也就是用真正的父爱、母爱,去爱自己的孩子

承认孩子的某种不理想,并接受孩子的某种不理想,或者某几种不理想,这其实也是您真爱孩子的又一次开始。

由此,您可以向前迈出更坚实的爱的步伐。

首先是反思。孩子学习一直不专注,总是走神,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孩子一直不笑,从不开怀大笑,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孩子一直冷漠,一直不与您交流,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孩子害怕见到您,甚至不愿回到家里,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孩子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宅家”,但一句话不想与您说,这又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

仔细想一想,您认为的孩子所有的“不理想”,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

我想说,您先不要推脱,不要说没有多大关系。比如,您就是一个很有学习智慧的人,就是一个有很好学习习惯的人,就是一个有很崇高学习信仰的人,您就是一个“学霸”,孩子却一点也没有学到您。那孩子为什么没有学到呢?当您这样追问下去后,您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某种缺席,甚至许多缺席。

这里我谈一种普遍存在的缺席。

进入复旦附中后,我都是“三年一届”地带学生。正是这个“三年一届”,让我非常清楚地看到,“三年”时间所带来的每届学生之间的差异,真的是越来越大。同样一篇课文,同一个学习时段(如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周),我三年前的所思所想,与三年后学生的适切度在不断“缩水”,所以我必须针对当下学生的实际,更深更细地备课,才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正是这样,我设计作文题时,也要去细细琢麿,如何尽可能紧贴他们当下思虑困惑的实际,与他们所思所想有深度的契合。就是这样,我也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离我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远。

但是,我们的家长们,最普遍的情况是:一直在用自己当年的学习模式指导孩子的学习。在与家长交流时,不少家长都与我说起过,他们的老师当年是怎么教的,他们当年是怎样喜欢语文的。还有家长向我求证,对孩子所写作文的理解,是孩子的对,还是她自己的对。

应当说,教育确实有不变的规律,有代代相承不迭的教育大法,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上,针对不同的、活生生的个体,也确实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当下所处的“风起云涌”“云谲波诡”的“全球化”时代,“时代风云”早已不是家长们当年学习的那个模样了!如果您细看一眼,您一定会发现它甚至全变样了!

但我们多数家长,竟然一直在用自己心中早已“定型”(有的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制定)的方案(包括实现目标与达成方法),指导并要求孩子的学习,而全然不顾已然全变的时代。前面我以“三年一届”为例说变化,其实,现在一年之间都有极大的变化。真的是风云开阖,变幻倏忽。而我们确实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与孩子成长的紧密关联。

这就有了一种极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个性特征的研究与满足这些个性特征条件的准备。而我认为,这种缺失是导致孩子现状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以最平静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找到自己的缺席后,您的内心可能更多的是充满内疚,之前的责怪、抱怨、无休止的唠叨、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进行的说教,可能就慢慢被您的内疚消解了,就慢慢被您从心底走出的另一个自己控制了,就慢慢被您的平静替代了。

于是,您说话的语气就变得真的有了父爱的宽厚与容纳,有了母爱的哺育与融化。

再次是要放下自己,或者说要“无我”。您的“强势”,您的“强大存在感”,包括您的事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为父为母的“尊严感”等,在孩子那里,都要放下。特别那种非父亲、非母亲的种种角色意识,那种以同社会竞争的角色来同孩子竞高下的潜意识,是尤其要放下的。

我们老家有一句骂人的话:“您痴长啦!”放在这里,不是骂您,而是提醒您。身为父母,如果您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前“摆架子”“耍威风”,是没有意思的,是极有害的。

03

对孩子不计较,不争执,不生气,也不急着化解

如果您觉得您的孩子特别不懂事,特别自私,特别“小皇帝”,尤其不懂您对他的爱,您千万不要与孩子计较。不仅不计较,而且要把自己当作各种“开关”,最好是声控开关,随孩子声音起落亮灯、关灯,随孩子需要打扫卫生,随孩子意愿制作可口美味的餐食……

这一点,我觉得对同孩子关系特紧张的家长尤其重要。

孩子“已然”如此,您一下子也改变不了什么,何必一定要在马上就要高考的这个关键时期同孩子计较呢?

您想一想,您比孩子大几十岁,您做父母都已18年了,也许您可以同任何人去计较,就是没有必要同一个还未成年(尽管孩子马上18岁,其实他们真正成人还早呢)的孩子去计较,对吧?

何况孩子的“已然”,真的基本上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教育的整体问题,是我们整个教化体系的问题,是我们成人们“合作”构建成的这样的社会“化育”出来的问题,您当然也参与其中了。

不计较,不争执,不生气,也不急着化解。

特级语文教师谈家长焦虑:孩子所有的“不理想”,与您自己有多少关系?-LMLPHP

04

守望与静待

孩子当然有问题,现在的孩子存在许多问题,但孩子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不能怪孩子自己。这已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以后可以慢慢谈。

这里要谈的是,也许作为家长,从今以后,您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守望与静待。我们不知道孩子何时能成为您“理想”中的样子,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也许根本不可能。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未来是孩子的!未来的天下是孩子的天下!

我们看,在这次抗疫中,“80后”“90后”是英雄的主力军!无论他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由仁义行”与“行仁义”确实是有差别的,但能“行仁义”就很了不起!

您的孩子,也许高考不理想,但这百分百不等于他未来的不理想。

几年后,他们将成为父母,将是比您更出色的父母;二三十年后,他们陪伴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您的孙辈高考,他们将是比您优秀得多的父母。

10年后,20年后,30年后,您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身影,回想起自己今天的焦虑甚至沮丧,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呢?

守望扶持立,世事正宜静待。古往今来暂时间,世事长将静好!

希望以上的杂谈能够解您的忧。

来源:“瞎说之诗自远方来”微信公号|图片:图片库、pixabay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2-24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