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如何?今天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揭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2019”(以下简称“上海展”)给出了答案。
本次展览是以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调查工作为基础,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基础上,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和现象作出的回顾和分析。
《年鉴》从2005年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各类展览、活动、文献进行不间断地记录和总结,迄今已逾15年,积累了由一手资料汇集而成的数据库,其中2019年收录展览和活动3941条、文献4319篇,15000多个艺术家的活动信息。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统计和计算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变量”。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变革性的现象和艺术创作进行文献和原作的展示。
中国当代艺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而发展。当代艺术中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化的现象,也反映了这个大环境中人群的感受。在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也像其他艺术一样,永远向着人类情感中的未知之地和创作的手段、媒材、形式等学科的边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本次“上海展”就这两方面的艺术现象和问题在近年来的作品中的表现,均予以揭示。展览选取近年“年鉴艺术家”中能够体现这些问题的代表作品进行原作的展示,形成原作和《年鉴》文献材料的铆合。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刘建华这样资深的艺术家,也包含了沈莘这样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或长期 生活在上海,或在过去一年中在上海举办展览,体现了这一对问题在上海的新表征。对这两种方向的艺术探索的关注,构成了本次“上海展”的两条主要线索。
本次上海展对于新世纪以来上海地区活跃的艺术现象,也选取案例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加以展示。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的城市之一,在中国近代以来的艺术进程中有三个不同寻常的高潮 。第一个出现在抗日战争之前,与世界同步发生。第二个是2000年第3届上海双年展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化进程。第三个是2012年以来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机构和公私巨大机构、场馆和活动的快速增长。在这些重要节点中, 离不开国际化的背景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不仅包含了一些显性的因素,例如:艺术家和展览的国际交流增多,也表现在一些隐性的因素上,例如艺术家教育背景的国际化,机构运作机制的国际化等。
本次展览还与北京798艺术区的“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的网络展、坪山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深圳展2019”构成呼应关系,共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的重要现象和贡献。展览期间还将举行研讨活动,就作品和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图片: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